李世長
【摘? 要】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是新課標學科知識學習環(huán)節(jié)把握的主要渠道。為此,本文以小學語文學科為例,在闡述學科教學效率提升價值的基礎上,著重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規(guī)劃等方面,對如何增加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進行探究,以達到優(yōu)化學科教學方法,促進國內(nèi)義務教育改革實踐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授課;教學效率
語文學科,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nèi)容,它在增加學生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新課程課堂授課過程中,如何在結合學科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趣味性、民主化、多元化的授課環(huán)境,是提升課堂學科教學效率的關鍵。
一、提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的作用
語文學科是母語教學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學生思維能力、辨析能力、認知結構培養(yǎng)的主要窗口。比如,小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可以積累漢字知識,還能夠培養(yǎng)其熱愛民族文化的精神等等,這些都是語文學科在學生成長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同時,當前教育領域中重視“外文語言”學習的培養(yǎng)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漢語在國內(nèi)學生學習體系中的地位,想要改變這一格局,喚醒學生的母語學習主動性,就必須要從學科授課課堂氛圍、學習課程教學內(nèi)容安排等方面進行方法研究;此外,小學階段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期,良好的學科學習基礎,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趣味性,為后續(xù)深入性研究奠定了基礎,因而,小學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效果的分析,不斷優(yōu)化課堂打造體系,是將這一教育培養(yǎng)工作落實到實處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以上三方面是關于提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的價值所在。
二、新課標下如何提升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
(一)教學目標明朗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有序的課堂導向工作安排,對于學生而言具有牽引性和導向性作用。反之,若教師本身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目標就不夠清晰,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也無法得到保障,更不用說課堂教學效果了。簡單而言,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明朗方式包括做好課程指標的導向研究和教學趨向的合理安排。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結合《金色的草地》一篇文章,開展教學目標分析的系列性要點可概括為:(1)教師首先結合三年級(下)語文學科課程標準,從基礎知識積累、學生語言分析能力以及課文中“金色草地”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三方面進行分析;(2)教師為了確保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具有深刻的體會,將本次課程的開展分為主體部分和輔助部分。主體部分是結合教科書進行課文講解;輔助部分是采用寫作練習、視聽欣賞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內(nèi)容的深化分析。
高效率的課堂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與教師之間協(xié)調(diào)互動的過程;同時,每一方面的工作安排均應該保持思路清晰,而不是模糊不定的開展教學,而明朗的學科授課目標,是實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最主要的方式。
(二)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教師講課不僅要有感染力,而且還要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一定要跟你一起融入到課文中,就如同看一場精彩的電影;小學生好奇好勝,求知欲望強烈,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就應從這心理特點出發(fā),采用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內(nèi)動力,使他們樂學、善學。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情趣并茂,教學中要結合課文特點,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時用幽默的語言、時用嚴謹?shù)霓q論、時用抑揚的語調(diào)、時用飽滿的激情,總之,讓學生的心潮隨著教師的感情激蕩澎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和主動學習的情緒。教師上課和顏悅色,學生感到可親可敬,感情融洽,他們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三點:一是把微笑引入課堂,微笑是一種美,既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又能縮小師生間的距離,能給語文課堂教學一個輕松愉快的心理環(huán)境;二是傾注愛心,教師只有奉獻愛心,教學才能收獲成功;三是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來上課,發(fā)揮語文教學情感化的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語文教學當中去。
(三)講課時運用多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如在講解難解的古詩時,利用了解背景故事和展示畫圖示意的方法,就可以使學生解中帶趣,方可讓學生很容易的接受教師這時交給他的學習內(nèi)容,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又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讓學生根據(jù)題目來設疑:桂林的水怎樣?桂林的山怎樣?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由于抓住了主要的問題來設問,使他們在閱讀課文時知道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從而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當代教學中有個新觀念就是“多媒體”。借助多媒體教學,是鍛煉學生“自主探索”能力最好的途徑。為了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教學的全過程——從課文的導入、審題到初步感知課文,到分析理解課文,讓學生來進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師的引導作用,則是在學生想講而講不清,想說而說不了,想答而答不了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學習內(nèi)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聯(lián)想力等得到強化。
(四)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不少語文老師看重的是學生卷面成績,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聽、讀、寫的能力培養(yǎng),但要適應當今的教育形勢,就要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索取更多的知識;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必須使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
1.預習——學習主動權首要環(huán)節(jié)。如:《小英雄雨來》一文中,教師可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答: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怎樣給每個小故事擬定一個合適的小標題?為什么稱雨來是小英雄呢?同學們通過認真默讀和思考了解到每個小故事都在循循漸進的塑造著一個小英雄的形象,所以文章必須這樣安排。五個小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
設計預習不僅能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又從不同角度掌握了很多學習方法及規(guī)律,進一步提高了自學能力。
2.自主探索——學習主動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語文是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組合來表達一定內(nèi)容,都同樣滲透著字、詞、句、篇、段等方面的知識,課文與課文之間有著相當多的可以遷移的知識。
(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diào)的基本理念,是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能夠為師生、生生營造良好的交流平臺。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利用小組合作來開展課堂教學,注意將全班學生分為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對組內(nèi)成員進行合理分工,保證每個小組整體水平相當。分組完成之后,教師則需要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或者發(fā)布任務,以激發(fā)學生們合作的欲望和動機,使學生主動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與交流,消除原有的隔閡和距離,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幫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轉變與優(yōu)化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直接體現(xiàn),同時也是更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動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對新課程改革有清醒的認知,并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和思想,充分運用激趣導學、引導探究與小組合作等方法和策略,來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過程,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現(xiàn)質的飛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志華.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淺析[J].學周刊,2019(18)
[2]王學蘭.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02)
(甘肅省秦安縣郭嘉鎮(zhèn)槐廟小學,甘肅 天水 7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