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摘?要?小學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習好語文,才能夠更好地去學習其他學科。而在語文的學習中又以閱讀語文教學最為重要,只有獲得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才能深入地了解各種文章中包含的情感或者內涵。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多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針對這一難題,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同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還需要使用各種有趣的教學模式,來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學習和對閱讀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3-0189-02
閱讀是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所必備的社會技能。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去了解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奇妙而又美好的事物,但同時閱讀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這個世界上一些殘酷的事情。而在語文課堂上,通過閱讀,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學生和語文課文的作者也可以進行心靈的溝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塑造自身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然而在現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上卻存在著普遍的問題,尤其是部分語文教學的教師輕視學生的閱讀能力,以至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加以培養(yǎng),從而導致這些學生的閱讀能力,始終不能夠滿足社會和生活的需要。
一、教學現狀
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經歷過了幼兒園以及初級小學的學習,因此對于一些基礎的語文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拼音和相對簡單的字詞。所以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的能力,對于一些簡單的語文文章已經能夠自行閱讀了。而同時,教育者為了更好的使教材貼近于學生的能力,使教材的作用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因此對于教材做出了一定的改革。首先,教科書中包含的文章的題材逐漸變得廣泛化,因為初級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只能接觸一些較為簡單的語句,這對他們來說是剛好在能力之內的。而隨著學生對于語文了解的深入和語文能力的提升,他們逐漸能夠接觸一些內涵更為豐富的語文教材,包括一些說明文、科技文、古詩詞等內容。比如在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中,就已經加入了一些古詩詞。其中,在學習《贈劉景文》時,教師就希望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去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對于朋友的勉勵、勸勉之情。通過閱讀希望讓學生了解到,不管面對怎樣的困境,要始終像荷、菊這類植物一樣,保持一種傲然的氣質。其次,隨著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他們不單單能夠根據一些簡單的語文詞語而去聯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事物,而更能夠逐漸去體會這些詞語或者語句中包含的情感和內涵。
然而,在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盡管老師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已經加以重視了,然而部分教師還是始終能保持一種過度主導的教學態(tài)度。也就是說在小學的教學中,教師始終依據自己的教學模式去主導學生對于閱讀的學習。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甚至部分學生過度依賴于教師的教學模式,以至于不能夠真正地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策略分析
(一)培養(yǎng)興趣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同時也是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只有學生真正以富有興趣的態(tài)度去閱讀,才能夠真正、深入地了解文章中包含的內涵,并從中獲得收獲。但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是一件極其困難并且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對于閱讀的情感上的改變。并且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教材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一些貼合生活的實例來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聽聽,秋的聲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想象自己所經歷的秋天是怎么樣的,并且讓學生講述在秋天時,學生可以做一些什么樣的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讓書本中的秋天走進學生的生活中的秋天,從而拉近了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能夠體會到書本中想要傳達的情感。
(二)構造環(huán)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使用一些實例使教材更加貼近于學生的生活以外,在課堂的教學中也要通過一些方法來營造課堂的氣氛。通過氣氛的營造,更能夠幫助學生去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和含義。然而氣氛的營造并不僅僅是通過一些外部的因素,比如說音樂等來營造的。除此以外,在課堂上教師也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鼓勵學生講出自己對文章的獨特看法,而不管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是怎樣的,教師始終要保持著一種尊重并且鼓勵的態(tài)度。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的去閱讀文章,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自信。比如,在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這篇文章,最后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這篇文章的理解。當然教師在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時,也可以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去閱讀文章。通過這些方法以外,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地增加一些課外閱讀的課程,為學生講述一些課外的、有趣的閱讀文章,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的儲備,而且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三)養(yǎng)成習慣
閱讀學習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它有與其他學習內容的相同性,也有與其他學習內容不同的獨特性。閱讀作為一項基礎性的學習內容,閱讀的學習對于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一方面,通過閱讀的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于語文的理解能力。而另一方面通過閱讀的學習,學生可以在課本中學習到各種精神,并且加強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從而提高自己的素質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比如,在學習《我不能失信》時,文章通過講述宋慶齡為了尊重自己與朋友的約定,而放棄了去看自己喜歡了很久的鴿子的事件,從而來告誡學生,每個人都要講究信用,不能夠做出言而無信的事情。而對于學生來說,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他們了解到了誠信的重要性,意識到今后不管是在學校中還是在社會中,不管面對什么樣的事情,都始終要講究誠信。因此在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一開始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時,教師要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隨著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深入,教師則讓學生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因為選擇閱讀這篇文章,更是要去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以及從這篇文章中自己能得到的收獲。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最為好的閱讀習慣那就是堅持閱讀,每天堅持用一定的時間去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些好詞、好句。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一些不認識的詞語,要及時記錄,并且去查找它的讀音和含義等。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優(yōu)美的含義,深刻的語句或者詩句也可以進行摘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積累許多的課外閱讀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閱讀作為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礎性的學習內容,它不僅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有著幫助作用,同時對學生自身的身心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價值、道德觀,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學生要牢記這一語文閱讀學習的目標,那就是閱讀不是為了成績或者說教學目標而學的,而是為了自身的發(fā)展而學的。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的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陳美貞.基于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8(4):42.
[2]吳鑫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3(4):219.
[3]蔡勤.淺談國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完美體現[J].學周刊,2017(2):179-180.
[4]宗建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