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英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各學科中一門重要的學科,“自主探究”精神在小學各個學科中都處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在語文中更為重要,是現(xiàn)代教師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精神。因此,本文就“自主探究”精神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探究”精神;培養(yǎng)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3-0069-02
由于小學生年級較小,具有活潑好動的特性,且思維能力、心智發(fā)展不夠成熟,對于知識的理解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小學課堂上存在著許多問題,傳統(tǒng)的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容易忽視培養(yǎng)學生主體地位,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讓學生產生對于學習的抵觸心理。所以,教師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摒棄錯誤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探究”精神,促使學生熱愛學習。
一、“自主探究”精神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發(fā)散思維。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快速地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學習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消除學生學習的抵觸心理。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低
一般情況下,教師每節(jié)課上課前都會安排學生預習任務,但是由于小學生玩性比較大,對于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不夠重視,最后就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會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預習,不過往往是敷衍了事,進行表面預習。
(二)缺少必要的趣味引導
目前,有很多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傳統(tǒng)教師難以活躍課堂氣氛,從而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外,小學生水平有限,難以根據(jù)學習目標,自主開展語文學習,從而對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有不利的影響。
(三)學生不會學習知識
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大都是跟著班級大部分人的進程一起進行的,學習沒有針對性,不知道學習的重點是什么,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沒有自己的主動性,經常會出現(xiàn)不明白的語文知識被略過講解,很熟悉的語文知識卻被重復講解學生也無動于衷的現(xiàn)象,十分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三、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一)創(chuàng)建小組合作的良好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傳統(tǒng)的教師以傳授學生知識為主,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現(xiàn)在的教師則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要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如果學生回答錯問題,教師也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鼓勵為主,微笑著與學生溝通,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循循善誘,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找春天》為例,教師根據(jù)教學活動安排,將《找春天》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詢問學生“你認為什么景象可以代表春天的到來?”如果學生興趣不高,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無論對錯,教師要提出表揚。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對《找春天》文章進行閱讀,并思考文章中的課后問題。在進行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思考解決課后問題。10分鐘后,教師請小組代表起來回答問題,要求其他學生仔細聆聽,有補充的地方起來補充,最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歸納,對用于起來回答問題的同學提出表揚,對于站起來回答問題但是回答不準確的同學也給予鼓勵,同時引導回答不準確的同學發(fā)散思維,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氣氛的好壞能夠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會增加必要的趣味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課堂內容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設置有獎問答環(huán)節(jié),答對加分,分數(shù)高的小組可以獎勵筆記本一個,甚至可以設定一個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問題的設定要循序漸進,要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并且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此達到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以部編版二年級下冊《亡羊補牢》為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亡羊補牢》的短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到短片結束,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段落結構。同時,教師要告知學生在語文文章閱讀中一般存在的段落結構格式有哪些。之后,學生通過自行閱讀文章結合教師給的提示,探究出《亡羊補牢》的段落結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找兩個同學,一人扮演羊倌,一人扮演旁白,讓兩個同學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一起體會《亡羊補牢》表達的情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幽默風趣的角色扮演幫助學生消除學習的疲勞,消除課堂的緊張感,通過學生的演繹,能夠將死板的知識變得生動起來,學生能夠感同身受,有助于對于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會學生學習,保證學生自主探究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活動中也同樣適用。傳統(tǒng)的教師只會“授人以魚”而現(xiàn)在的教師以“授人以漁”為主,教學活動中只教會學生知識會把學生變成學習的“機器”。教師應當在灌輸學生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上課時知道有針對性地聽講,對于不明白的知識,能夠仔細聽、認真聽,而對于明白的知識,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己解決,在平時的學習中,針對自己很熟練的問題,可以主動給同班同學講解,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能夠幫助提高學習能力。
以部編版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jié)》為例,教師為了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課前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要求學生找到文章的主題、背景,然后上課時,教師將準備好的提綱(提綱要按照文章的順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設置)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提綱的問題,再次熟讀課本,嘗試自主解決提綱中的問題。等到時間差不多的時候,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閱讀課本,一段段地帶領學生進行分析總結,等到分析兩段以后,學生理解的差不多時,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站起來,按照剛剛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學生出現(xiàn)卡頓,教師要鼓勵學生并且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分析。整篇文章學習下來,學生都能學會分析文章的步驟,領悟到學習的方法,學生學會了學習,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上文可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學習的接受者轉變成學習的主動者。學生在知識上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康彥彬.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J].中國農村教育,2019(08):122.
[2]李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126+128.
[3]趙媛.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20):247-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