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
摘? 要:當前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亟待解決,筆者認為,突出審美鑒賞教育極其有益,本文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吟詠出美感,利用課文插圖教學、熏陶出美感,比較閱讀品味名篇、鑒賞出美感三個方面講述審美鑒賞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體驗。
關(guān)鍵詞:高中;古詩詞教學;審美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9-0019-01
審美教育是一種以態(tài)度和情感為中心的教育,它能幫助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高尚情操,從而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高度統(tǒng)一。高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已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和獲得過程,而成為一種審美鑒賞的過程。
當前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亟待解決,筆者認為,突出審美鑒賞教育極其有益。
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不會拒絕美的事物及情感。學生一旦在古詩詞教學中獲得美感滿足,必然刺激他們對所學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在興趣的引領(lǐng)下,學生不但能努力學習,而且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有利于健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該關(guān)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使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古詩詞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能讓學生體味到大自然的秀麗風光、社會生活的絢爛多姿、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美的享受,因而對學生的感染和熏陶更加強烈。
最后,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突出審美鑒賞也符合語文學科教育的要求?!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guān)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古詩詞教學作為語文學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詩詞教學中突出審美鑒賞完全有必要。
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審美鑒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最關(guān)鍵的是教師必須依照美的規(guī)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chuàng)造審美的教學環(huán)境,著力撥動學生的美感神經(jīng),喚起學生的美感情緒,使學生獲得深切的美感體驗。實踐體驗如下:
1.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吟詠出美感
著名朗讀專家張頌在其著作《朗讀學》中指出“缺乏感受的朗讀不僅違背了語詞的感受律,而且必然削弱有聲語言表情達意、言志傳神的功能,必然縮小古詩詞的認識意義和降低其美學價值”。因此,在誦讀過程中感知和品味作品在語言、意境、思想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審美特色,是古詩詞審美教學努力達到教學目的。
在課堂上采用多樣化的誦讀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熱情。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應注意抓住教學時機,把個別讀、小組讀、范讀、領(lǐng)讀、美讀等幾種朗讀方式結(jié)合起來使用。
當然,還可以配樂吟詠,讓學生感受作品的音韻之美,在抑揚頓挫的吟詠中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內(nèi)蘊。通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學生沉浸其中,多方吟誦,原汁原味地品出詩詞的美感。
2.利用課文插圖教學,熏陶出美感
課文插圖是課文的第二語言,是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插圖。從審美鑒賞的角度而言,給課文配插圖,學生能從中獲得審美愉悅和思想啟迪,受到課文內(nèi)在美的教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文徵明的作品“蘭亭修禊圖(局部)”作為文章的插圖,此圖樹木、建筑、人物刻畫皆極精工,于絢爛精微之中不失淡雅,讓學生可以領(lǐng)略到蘭亭周圍山水之美,流觴曲水和飲酒清談的雅趣。王羲之的文和文徵明的畫高度統(tǒng)一讓學生得到強烈的美的享受。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序)》采用了歷史典故“乘興而來”的圖片,“乘興而來,盡興而返”反映出悠然自得的閑情逸致,與課文中陶淵明回歸田園的樂趣互相照應,增加了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興趣。
3.比較閱讀品味名篇,鑒賞出美感
目前,古詩文教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首作品的分析鑒賞上,容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缺陷。教師應立足于教材,指導學生將當前作品閱讀遷移到相同、相似或相反題材的作品中去,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當前作品的理解和領(lǐng)悟。
王勃的《滕王閣序》與蘇軾的《前赤壁賦》都是即景生情、由樂而悲之作。盡管有著時代背景、作者經(jīng)歷諸方面的不同,若深入挖掘兩篇名作中造成作者悲情的內(nèi)在緣由,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兩個共同點:仕途坎坷、不遇于時的悲慨;宇宙無窮、盈虛有數(shù)的悲愴。兩篇文章雖以悲情為中心,但最終并沒有沉溺于悲情而一悲到底??v然所有的人生都難免各種各樣的憂患和缺憾,但人生依然使人留戀,人們總要在“悲情”中尋求解脫,于是王勃 “老當益壯”、“窮且益堅”的奮進之語給身處逆境的人們以激勵;蘇軾的達觀也對后人起著開釋郁悶、暢達胸懷的作用。通過比較閱讀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兩篇杰作作品的認識。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學情把審美鑒賞的方法靈活使用,既吸收傳統(tǒng)方法中的精華又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使學生建構(gòu)多維的知識網(wǎng)絡,最終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會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張頌.誦讀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