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學是一種非常實用且能夠發(fā)揮明顯作用的教學模式。將生活化元素融入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讓理論知識變得簡單、有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及實踐能力。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不應當馬上告訴學生答案,而應當教會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應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學習,并與他人交流合作,在交流過程中接受他人的正確觀點與建議等。學生只有學會了探索,在遇到問題以后才能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強化實驗教學,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以上是本文提出的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化學教學;教學質量;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4-0024-02
引 言
教學活動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1]。下面筆者對具體的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堅持生活化教學理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形式有很多,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合理選擇。首先,教師可以嘗試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瘜W知識看似很抽象,其實這些內容不但在生活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且有著較為廣泛的實際應用[2]。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充分研究教材,然后廣泛搜尋和教學題材相關的生活素材,并將這些內容引入課堂教學中。這是一種最為直觀的生活化教學的體現(xiàn),并且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教學“氧化劑和還原劑”時,上課伊始,筆者就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有一個常識,即瓜果蔬菜要吃新鮮的,那么如果長期放置,果蔬中的營養(yǎng)成分會發(fā)生哪些變化?電視中常說維生素C可以延緩衰老,是什么原理?還有,在超市中買的餅干、月餅等,打開包裝里面會有干燥劑和脫氧劑,放置它們的原因是什么?”筆者通過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入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和事物,創(chuàng)設了一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迅速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將他們引入本節(jié)課需要探究的主題中。生活化教學在化學課堂上的使用非常頻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將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內容與知識點進行聯(lián)系,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探究中,并且可以消除學生理解與認知上的障礙。基于生活場景和生活題材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一種容易組織與設計,并且能夠獲得實效的教學組織方法。教師在課前,應廣泛搜尋素材,并嚴格篩選,將那些最具針對性并能夠很好地說明問題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上述教學方式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給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構建了認知上的橋梁,化解了學生可能存在的認知障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多采取這樣的教學形式,通過生活化問題的提出或者設計,為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提供助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當學生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后,筆者會引導學生去實踐,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很多理論學習中不曾了解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成為學生提出疑問、進行探究、進行理論學習的依據。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實踐的目的不只是引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還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實踐的習慣,使學生具備動手實踐的能力。
以“關于原子的知識”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給學生講了一則化學歷史故事:“曾有一名化學家道爾頓,提出了三個關于原子的理論:(1)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2)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3)原子是實心的球體。在那個時代,他愿意鉆研科學,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還是了不起的。然而現(xiàn)在的科學理論更發(fā)達了,請你以現(xiàn)代學者的身份,與他隔空對話,說明他理論不對的地方,并提出現(xiàn)代的理論見解?!庇行W生對這三個化學結論不太熟悉,相關的理論知識學得一知半解。因此,筆者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分析這三個化學問題。在學習小組完成分析以后,筆者要求他們派出一名學習代表系統(tǒng)地講解這三個理論。所謂系統(tǒng),是指學生要從性質概念、化學示意圖、化學實理等角度說明自己的理論。學生講述的理論必須翔實、嚴謹、生動。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學習以后,筆者鼓勵學生依照學習的需求閱讀課本,在網上查閱文獻資料、PPT資料等,鼓勵學生共同研究問題,擬寫理論提綱,并引導學生通過探討、交流,完善理論。接下來,在學習代表上臺表述自己的理論知識后,筆者鼓勵其他學習小組的成員提出疑問等。通過這次的學習,學生意識到了他們遇到問題時,不能只依靠教師,因為學習知識的人是自己,而非教師,所以必須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三、強化實驗教學,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合理開展教學,并組織學生參與實驗教學,以加深學生對實驗背景知識的學習和理解[3]。在演示實驗中,雖然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實驗,但是我們仍然應當讓學生以合適的方式參與實驗。演示實驗一般由教師進行操作,學生很少會參與到實驗的操作環(huán)節(jié)中,這也是演示實驗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隔閡且會存在很多問題的原因。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活躍教學氣氛,通過轉變教學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驗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在形成一個研究主題或者實驗任務后,組織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研究可以以怎樣的方式展開,如何進行實驗流程和過程的設計才更加有助于實驗成果的產生和實驗探究問題的完成。當學生積極思考,并以這樣的形式參與演示實驗教學時,他們明顯會對演示實驗的學習更為投入,對各方面能力的鍛煉也會更加充分。由此可見,讓學生參與到演示實驗的設計中不僅可以顯著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在講解有關“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的性質及轉化規(guī)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其基本性質設計實驗方案,使學生在尋找化學規(guī)律的同時提高自身創(chuàng)造與探索能力。由于這個問題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以從各個角度與層面展開探究,從而活躍思維、提高綜合能力,這是一種靈活、有效的演示實驗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參與演示實驗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實驗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面的教學范例便充分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在實驗教學中多以這樣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基于一個特定的實驗目標和主題來進行實驗方法和流程的設計,在考查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加強知識教學的滲透力度。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如現(xiàn)有實驗條件和環(huán)境無法滿足實驗教學的要求、實驗器材或藥品缺失等。作為教師,我們要在組織實驗教學時,靈活化解實驗教學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首先,在實驗準備階段,教師應對實驗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設,并提前做好處理方案,以保障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其次,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各種輔助工具化解演示實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推進演示實驗教學作用的良好發(fā)揮[4]。例如,在“濃硫酸的稀釋實驗”中,若教師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只有前排幾名學生可以看清,后面的學生往往難以看清實驗過程,這就無法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對此,教師要尋找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將多媒體和實驗過程進行結合就是一個不錯的教學嘗試。如果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就可以在屏幕上放大溫度計讀數的變化。這樣,所有學生都可以看清讀數的變化,而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牢固。最后,對于實驗現(xiàn)象確實不明顯、不直觀,或者時間比較長的實驗,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實驗視頻,如銀鏡反應、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觀看視頻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更容易保障實驗教學的綜合成效。演示實驗教學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十分普遍,所以教師要對這些問題進行預設,合理找尋各種典型問題的解決方法,以保障演示實驗的綜合教學效果。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可用于實驗教學的輔助工具也越來越多,這些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師只有合理利用這些輔助工具,才能高效組織實驗課題,進而提升學生綜合實驗技能。
結 語
總之,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很多內容都在生活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且學生可以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些都為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生活化素材和題材,并將其和理論知識教學進行融合,以全面提升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要求學生在問教師問題以前,要先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可以閱讀課本,也可以在網上找資料,還可以和同學探討。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網上有很多學習資料,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在演示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讓學生參與實驗過程,以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樓香平.高中化學教學中數字化實驗的應用分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24):53-54.
范雨花.以問促導 ?構建高效化學課堂[J].名師在線,2018(02):60-61.
周玖師.關于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06):103.
郁德賢.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22):11-12.
作者簡介:張紅霞(1976.9—),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