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性作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關鍵的地位與教學價值。敘事性作品在教材中不但所占比例大,而且對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有重大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敘事性作品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們的閱讀水平,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感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文明,可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各種問題,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質量普遍偏低。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探討,從而提出相應的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整體感知;語言感悟;語文素養(yǎng)
敘事性作品,即以敘事功能為主的一種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在小學語文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睂W生閱讀敘事性作品,可以培養(yǎng)自己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而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教學好敘事性作品,發(fā)揮敘事性作品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呢?
一、 小學語文敘事性作品閱讀教學思路
敘事性作品的本質是敘事形式的文學載體,由于敘事的定義較為寬泛,所以這類作品的涉及的范圍也相對較廣。敘事性作品的文學體裁和特征較為突出,其中涉及的情節(jié)、人物形象、作品內涵等都有著較為鮮明的表現(xiàn)。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力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如何更好地理解敘事性作品中的內涵,這就需要教師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有效地教學指導,逐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敘事性作品很多,而且通過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也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和閱讀興趣,幫助更好地理解作品。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遵循一定的教學思路,首先,應該全局引導,帶領學生掌握作品的梗概,幫助學生建立作品的宏觀框架,設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其次,教師對作品中關鍵的場景以及人物特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想,通過講故事、對話等方式還原作品情境;最后,教師對作品的主旨進行升華,帶領學生更進一步分析作品,對作品中的人物、場景與情節(jié)等進行再次總結。教學通過上述的教學思路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敘事性作品,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能力。
二、 了解故事梗概,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
敘事性作品,主要是通過生活事件的描述和具體環(huán)境的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并了解故事梗概,也就是要從大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簡單來說就是學生能說出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這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
(一)把握文章“六要素”,概括核心
我們都知道,敘事性作品一般包括“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六要素”搞清楚,再連起來說一說,就可以掌握文章脈絡。
我在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說一說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學生初讀課文后,很快梳理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是“1928年”,地點是“井岡山”,主要人物是“朱德”,故事的起因是“戰(zhàn)士們心疼朱德同志,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經過是“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結果是“大家越發(fā)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隨著學生的回答,我慢慢出示了一組關鍵詞:心疼、找扁擔、敬愛,并指引學生借助這三個關鍵詞把事情連起來說一說。有的學生這樣說:“1928年,朱德同志在井岡山帶領戰(zhàn)士們去山下挑糧,戰(zhàn)士們心疼他,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大家越發(fā)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苯柚@樣的步驟,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大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借助文章“關鍵句”,概括核心
借助關鍵句概括段落大意,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敘事性作品里就有能直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句子。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的最后一段:“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爸爸斬釘截鐵地一句話也可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遵守規(guī)定。”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敘事性作品都有顯著的關鍵句,千萬不可以生拼硬湊。不過,倘若我們有工夫去學習尋找關鍵句,這對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幫助。
三、 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非常關鍵的教學方法,也是閱讀訓練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讓學生多閱讀文章,并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訓練自己的語感,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根據課文內容,靈活地采用各種恰當的朗讀方式。
(一)教師范讀
范讀,即教師在教一篇課文時,要帶有色彩的扮演書中每一個角色的語言,要讀得惟妙惟肖,為學生進行示范性的感情朗讀。于永正老師曾說過:“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不潸然淚下;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學生聽了沒有手舞足蹈;朗讀《桂林山水》,學生聽了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便認為范讀失敗,因為我沒有把文章讀活?!背晒Φ胤蹲x,不僅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遐想,還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其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從而達到以讀促讀的目的。
(二)想象補白
補白,是啟發(fā)學生將書讀厚、讀深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課堂教學的一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巧妙地設計補白,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的構段方式相似,在教學時,教師可采取先扶后放的手段,重點指導第三、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中第五幅插圖描寫的是小壁虎艱難爬行的過程,這一路爬行,小壁虎先找小魚,再找老牛,最后找燕子借尾巴。因此,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內容的留白,仿照課文進行拓展,思考小壁虎還向誰借尾巴了,結果怎么樣。
四、 編排課本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
課本劇,就是通過對所學課文進行編劇、表演。課本劇來源于文本文字,是在對文本高度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對話、動作等表演形式真正地再現(xiàn)文本中所描繪的情境。
策劃《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中“啃干糧”這一場面的編演時,我這樣啟發(fā)學生:
教師:在外奔波勞累了一天,李時珍和和弟子龐憲在一座破廟暫住了下來。在破廟里,他們都做了些什么呀?
學生:啃食干糧,借月光記載藥草,冒險品嘗藥草的味道。
教師:什么是“啃”?
學生:“啃”就是用力咬的意思。
教師:那你能做個“啃”的動作嗎?
學生:(做動作)
教師:真用勁呀!為什么要用這么大勁呢?
學生:干糧被風干了,變硬了。
教師:是呀,從這個“啃”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李時珍和弟子龐憲已經在外奔波很久很久了;但他們絲毫不介意干糧已經被風干成硬塊。來,再請你面帶笑容“啃”一個。
學生:(做動作,全班同學哈哈大笑,紛紛模仿“啃”的動作)
教師:李時珍在月光下記載藥草的功效,冒險品嘗藥草的味道也有很多動作,大家可以想一想,做一做,看誰表演得最逼真。
認真捕捉、演好每一個動作,用體態(tài)語言表達出學生自己對整個故事的感受,能為整個課本劇的表演做好充分的準備,能做到由內化到表達,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
總之,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我們應該站在新課程的高度,關注各種文體的課堂教學,運用教材這個例子來教學生“語文”、教學生“語言”。只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強化“語用”意識,才能有效指引學生向“語用”更深處漫溯。
五、 結語
新課標背景下,更加注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閱讀教學又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對于敘事性作品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理解能力,塑造人文素養(yǎng),鍛煉思維品質,而且也能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袁亞瓊.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激發(fā)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20(3).
[2]陳麗霞.在閱讀中感悟在品鑒中升華:農村小學高年級語文敘事性文本“品鑒式”閱讀教學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40).
[3]車華麗.淺析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敘事能力的策略[J].語文課內外,2019(20):60.
[4]陳元山.敘事性文本的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4):28-29.
作者簡介:
金震,江蘇省昆山市,昆山開發(fā)區(qū)兵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