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峰 宋麗麗 李春明 高志奇 戚偉世
摘 ?要 介紹TPACK的框架結構及模型,針對目前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存在的知識點繁多、教學方法單一、信息化程度不夠的問題,將課程內容進行單元劃分與學習,提出線上互動方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入TPACK理念,把信息技術和教與學進行深度融合。
關鍵詞 TPACK;數(shù)字信號處理;信息化教學;微課;網(wǎng)絡教學平臺;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06-0107-03
1 前言
數(shù)字信號處理是電子信息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程,是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中承前啟后的核心課程,在知識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具有較強的理論性[1]。將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理念引入課程,把信息技術和教與學進行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并實踐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的信息化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并最終達成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 TPACK理念及框架結構
TPACK是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基礎上提出的。實踐表明,對于TPACK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師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TPACK由內容知識(Con-
tent)、教法知識(Pedagogy)和技術知識(Technology)組成,如圖1所示。內容知識即教學的學科知識;教法知識指關于教和學的過程、實踐和方法的深層知識;技術知識指用于教學的信息技術[2]。TPACK理念就是把注意力指向內容、教學法和信息技術的交互,如圖2所示。
面對飛速發(fā)展的教育信息化技術和紛至沓來的教育信息化理念、模式,高校教師如何選擇適合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道路,特別是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尤為重要。無論如何,“傳道、授業(yè)、解惑”是教師的天職,培養(yǎng)合格的學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所以只要恰當?shù)貙⒔虒W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在一起,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全面發(fā)展,就是好的教學,這也是TPACK理念的核心思想。簡單地說,TPACK理念就為教學內容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采用適當?shù)男畔⒓夹g實施。
TPACK理念下的信息化教學并不是僅僅沿用現(xiàn)有教學方法、單純利用信息技術將現(xiàn)有教學內容呈現(xiàn),而是整合信息技術改善教學的同時,將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重新分配,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促進教學,即信息技術與教與學的深度融合。
3 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數(shù)字信號處理是內蒙古工業(yè)大學首批認定立項建設的雙語教學課程,多年來經(jīng)過精品課程和校級相關教研項目的建設,具備較好的基礎。但是目前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衡量,用TPACK理念作為標尺,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現(xiàn)還存在一些問題。
課程知識體系需優(yōu)化 ?數(shù)字信號處理與其先修課信號與系統(tǒng)作為電子、通信專業(yè)在信號系統(tǒng)與控制知識領域的核心課程,核心知識點存在部分重疊,如離散時間信號與系統(tǒng)的分析、Z變換等。在這兩門課程的分離教學中,極易出現(xiàn)重疊教學內容占用較多學時的問題。另外,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的知識點較多,學生極易陷入多個概念的機械記憶中,對于整個課程的知識結構很難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
課程教學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學資源較單一 ?課堂教學中使用的視頻主要來源于教材配套的教輔資源,可用于演示并輔助講授,沒有完整的知識點講授過程,不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學習;教學課件主要圍繞講授式教學設計,不能完全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與先進學校相比,采用的信息技術手段單一、與學生的線上互動少;課堂教學主要為講授,學生參與課堂互動較少,態(tài)度不主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4 TPACK理念下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信息化改革
教學內容的重構 ?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教學實踐,對信號與系統(tǒng)、數(shù)字信號處理兩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優(yōu)化和改革,前者重點分析信號與線性時不變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而后者則側重離散時間信號的處理方法和系統(tǒng)結構[4],在保持各自教學的完整性基礎上,更好地銜接兩門課程,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針對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知識點繁多,在教學內容組織上進行單元劃分學習,以數(shù)字信號處理系統(tǒng)的組成為主線,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在課堂教學中時常將各組成部分與系統(tǒng)對照,明確相關理論和方法的目的及用途。課程選用教材為Sanjit K. Mitra編著的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Computer-Based Approach(Fourth Edition),按照學科內容知識與教學融合的設計思路,將主要教學內容分為10個單元[3],如表1所示。
深化課堂教學的信息化建設
1)開拓線上教學平臺。設計和完善課程知識體系,將各知識單元的難點和重點制作成微課/微視頻,發(fā)布在學校所提供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上,共計20余個微視頻已經(jīng)上線。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安排,隨時進行預習或復習。另外,使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多種功能,實現(xiàn)作業(yè)提交、答疑討論、各類學習資源發(fā)布、課程通知等,如圖3所示。建設包括移動端在內的一站式線上課程教學訪問模式,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指導、學生互助學習等。
2)改進教學方法。開展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為核心的探究式教學[5]、以學生為中心的同伴教學(Peer Instruction),以及翻轉式課堂教學,以課程中重要原理為對象,設計具有一定工程應用背景的小項目或小課題;針對課程中的基本概念設計測試題,借助網(wǎng)絡學習平臺組織課堂教學,將傳統(tǒng)的單一講授模式變成基于問題的互動式小組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探究。對于具有一定理論深度、較難理解和準確掌握的知識點,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改革,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線上學習和線下研討,通過練習、討論、分享等環(huán)節(jié),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認知,教師加以針對性引導,使學生建立系統(tǒng)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實踐證明,基于課程深度信息化的建設,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潛能和信心,降低學生學習焦慮,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升。
5 結語
引入TPACK理念,深入改革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教學,切實提升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將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深度融合,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批判式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揮該專業(yè)基礎課程對整體課程體系的輻射和支撐作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本科指導性專業(yè)規(guī)范 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敬新,鄧峰.“技術-教學-學科知識”(TPACK)研究:最新進展與趨向[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3):9-18.
[3]張瑜慧.“信號與系統(tǒng)”與“數(shù)字信號處理”課程的整合優(yōu)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00-101.
[4]Mitra S K.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Computer-Based Approach[M].4th Edition.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
[5]趙正據(jù),楊琛,羅菊英.PBL教學法在教學應用中的進展[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12):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