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
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了中文素質的教學思想,旨在培養(yǎng)高校學生具有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激發(fā)中文學生內在的創(chuàng)新思想、樹立學生批判知識思維,并且提出了中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案:增加資金投入、擴建教授隊伍、融合中文素質元素,全面提升高校學生的中文素質,促進中華文化良好發(fā)展。
關鍵詞:中文素質 批判思維 師資團隊
引言
中文素質教育是區(qū)別于應試教育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旨在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應用能力,而非應試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而非模仿思想,激發(fā)學生的批判思維,而非墨守成規(guī)。中文素質教育理念更關注學生的能力,改變了應試教育對分數(shù)的過度追求,具有崇高的教學價值。
一、中文素質的教學理念
1.培養(yǎng)學生中文語言應用能力
中文語言的應用能力,并不局限在中高年級階段的語文詞匯積累、語文閱讀總結等應試技能,而更多關注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例如,某高校學生勤工儉學,利用業(yè)余時間做文身,在廣告牌寫的是“紋身”。文與紋的應用技巧在于:文,在做名詞時:文章、文體思路等;文,在做動詞時:文化,利用文學普化群體思想;文身,指的是利用墨汁、針等工具,實現(xiàn)在人體身上畫就圖案的過程;紋,僅是名詞,花紋、圖紋。文與紋的正確應用為:“我的兼職是文身,請看我以往的文身作品?!蔽纳淼倪^程,應用的是“文”,文身動作完成的圖案是“紋身”。因此,此學生在廣告牌宣傳“紋身”并不妥當,如若配以其完成的身體紋絡圖案,尚可。加強高校學生中文語言的應用能力,有助于提升社會普遍性的文化水平,為文明進步提供高層次的引領者。
2.激發(fā)學生中文創(chuàng)新思想
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無暇研究文字的屬性、由來與發(fā)展過程,更多地關注分數(shù)集中點,讓學生在書寫文字時,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造成在信息化時代,提筆忘字的不良現(xiàn)象,成為社會發(fā)展中較為明顯的文明桎梏。中文流傳至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經過甲骨文、古文、繁文的演變,逐漸形成當今使用的簡體中文,具有悠久的文化傳承,精髓的文明思想。中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引領學生深層次地認識中文,讓中文利用其千百年的文化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
3.強化學生知識批判思維
批判思想較為鮮明的是法律學科。司法考試被稱為最具難度的考試,沒有之一,此學科屬于文科系列,每年的通過率卻是寥寥無幾,其不具有高深的科研目標,卻有著較為強勁的批判思想,成為應試教育下學生統(tǒng)考的難點。中文素質教育,強調學生應具有批判思維,不應墨守成規(guī),有助于學生就業(yè)良好發(fā)展。例如,兩個實習生,在做同一份工作時,A只做公司要求的工作,B在做公司安排的相關工作。產生兩個工作狀態(tài)的原因在于:A不具有批判思維,接受思維的職業(yè)習慣,其崗位有被替換的可能性;B利用其批判思維,分析工作的重要性質,圍繞此點,開展工作,其工作具有上升空間。由此可見,中文素質教育的批判思維,對大學生的未來就業(yè),具有重要教學意義[1]。
二、中文素質的教學實踐
1.加強中文素質教學活動的資金投入力度
中文素質教育應得到高校的教學重視,為其增強資金投入,提升中文素質的教學重心。高校應重點建設的教學元素為:多媒體教室,以便于中文教授為學生播放歷史紀錄片,引用相關影音材料作為教學輔助,為中文素質提供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課題研究經費,比如在學習《現(xiàn)代漢語方言》時,7種語言方言的實地學習,教授帶領學生實地感受,所需的課題經費,高校應適當給予補助,提升學生對七種方言的充分認識,讓學生將收獲的知識,應用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具有重要的研學價值;活動經費,中文演講比賽、中文猜字游戲等活動,高校應給予支持,有利于增強中文傳播,提升大學生中文素質。
此外,高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中文研究專家,為學生開展中文宣講課程。以專家的視角與語言的使用能力,為學生呈現(xiàn)別開生面的中文學習課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中文素質,加強學生對中文學習的重視,踐行中文素質教學價值。
2.擴大中文素質教授的培養(yǎng)強度
在加大中文素質教學活動的資金投入基礎上,為高校中文學生建設優(yōu)質的教授團隊,提升中文系教學能力,切實踐行中文素質教育理念。積極引進優(yōu)秀的中文系畢業(yè)學生,為中文教授團隊注入新鮮血液。新畢業(yè)的中文系學生,對所學知識擁有一定知識儲備,并且對中文教學有自身獨特的想法,有助于良好提升中文教學質量,發(fā)揮中文素質教育價值。新畢業(yè)的中文學生,與在校生年齡差距較小,便于加強與學生進行知識交流,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文素質學習的熱情,提升中文素質教學質量。
中文素質教育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緩解應試教育帶來的學習障礙,提升學生對中文素質學習的重視。定期進行中文教學研討會,提升中文教授對中文素質教育的理解,促進教授知識交流,為中文素質教學提供發(fā)展平臺。高校管理者,應定期旁聽中文素質的教學課堂,分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盲點,給予適當性整改意見,促進中文素質教學具有高度可操作性,提升中文素質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應用能力,激發(fā)其中文創(chuàng)新思想,發(fā)展其極具批判的思考方式。
3.多元化教學活動融合中文素質
中文素質教學,具有多種教學途徑,包括:中文閱讀、中文名家作品賞析、中文寫作等教學活動。在中文教學活動中,充分融合中文素質元素,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中文素質。例如,在中文作品賞析課程中,挖掘文中具有批判思考的點,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考方式,增強其中文素質;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科技寫作》,《言語交際學》等,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技能;定期開展中文寫作訓練,每名學生給予一個寫作題目,降低學生互相借鑒與抄襲的可能性,給予學生創(chuàng)作空間,激發(fā)其中文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活動中,充分融合中文素質教學元素,全方位培養(yǎng)大學生的中文素質。
結語
綜上所述,中文素質教學,具有順應社會發(fā)展的經濟理念,擁有良好的教學實踐意義,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語言應用技能,激發(fā)其良好的創(chuàng)作思想,樹立其批判性思維方式。高校大力建設中文素質教學,采取資金支持、教學扶持、教授團隊擴建等方式,全面踐行中文素質教學,提升中文素質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偉.關于強化高校中文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9(2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