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安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理應是“審美”充斥和滿溢的課堂,但就當下而言,語文課堂缺失“審美”,審美課堂建構情況不樂觀、學生審美能力差等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對于教師而言,應關注“審美”的重要性,積極挖掘教材以及課堂中一切審美元素,為審美課堂構建而努力。本文立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如何構建審美課堂給出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審美課堂;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96-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閱讀課在輔助學生積累廣泛知識、提升語言技巧、發(fā)展綜合能力時,更要關注審美教育,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酣暢淋漓的審美體驗,增強審美鑒賞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中,語言美、景色美、人情美、哲理美等應有盡有,這些都是構建審美課堂不可忽視的元素。語文閱讀是一個自主而智能的知識積累、情感汲取、審美體驗與情操陶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妙用策略,使各種“美”凝聚于課堂,構建平臺,讓學生去欣賞、去表現(xiàn)、去創(chuàng)造美。
一、巧借誦讀與鑒賞,挖掘語文閱讀中的“語言美”
學生在閱讀時,首先接觸的便是語言。讀一篇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學生仿佛走進音樂的殿堂,如聆聽美妙音樂般激動、幸福。毋庸置疑,美的語言給人婉轉動聽之感,讓人心神蕩漾,流連忘返。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如天上繁星,讓人忍不住去接近,去感受其璀璨與光明。不得不說,語言的美是外在的,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去感悟其實實在在的“美”。
如何挖掘語文閱讀中的“語言美”呢?主要可通過兩個途徑:第一,通過誦讀感悟語言樸素真實、柔美婉轉、激奮昂揚、灑脫自然之美。對于小學生而言,感受美的方式有很多,誦讀則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通過誦讀,學生感受著一組組優(yōu)美的詞匯、一個個優(yōu)美的句子、一段段優(yōu)美的文字從嘴角流淌出來,這便是在感受語言之美的傾瀉。《秋天的雨》語言活潑優(yōu)美,極富旋律之感,它的抒情意味很濃,而優(yōu)美的語言展現(xiàn)了極強的“情”,實現(xiàn)了“情與景”的融合。教師可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誦讀,感受語言文字的輕柔、婉轉、歡樂之美,為了加強誦讀的音樂效果,教師可播放一些輕音樂,讓學生借助音樂進行誦讀,感受詩情畫意的語言之美。第二,鑒賞語言,把握語言表達的技巧之美。為了讓語言更優(yōu)美,情感更豐富,作者往往會使用擬人、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或者使用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表現(xiàn)手法來達到與眾不同的語言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修辭法、表現(xiàn)手法,進一步感悟“語言美”。
二、創(chuàng)設趣味情景,感受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美”
語文教材中寫優(yōu)美之景的文章很多,學生在關注語文閱讀中語言文字之美外,還要去主動關注課文所呈現(xiàn)的自然之美,即“自然景色之美”。每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總是會讓學生傾心于景,感動于情。小學語文閱讀篇目中呈現(xiàn)的美大多與自然景色有關,與祖國大好河山相聯(lián)系。壯麗河山有巍峨之美,也有旖旎之美,各種美之景繽紛綻放,讓人應接不暇。對于語文教師而言,要想構建審美課堂,引領學生去感受“景色”之美很有必要。
如何去感受語文閱讀中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景色之美”呢?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趣味情景來實現(xiàn)。關于趣味情景,主要的構建策略有問題情景構建、多媒體圖畫、音頻、視頻等情景構建,教師可酌情把握。例如,《日月潭》這篇文章安排在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它向學生展示了我國寶島臺灣五光十色的“日月潭”的地理位置以及風光。在閱讀課中,教師可展示關于日月潭的優(yōu)美圖片,并播放“日月潭”的風景小視頻,讓學生通過視聽去感受風景之美。與此同時,教師給出以下的問題設置:“日月潭風景瑰麗,是個十分美的地方。那么,在課文中,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景色美呢?請結合問題閱讀課文,進行說明?!币陨隙喾N情景的融合創(chuàng)設,對于學生感受日月潭的風景之美十分重要。能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讓審美得到升華。
三、聚焦文本情感探究,體味閱讀中濃濃的“人情美”
從審美體驗視角來看,指導學生通過智慧閱讀來獲取情感體驗十分重要,這是構建審美課堂的關鍵所在。景的描寫在于情的抒發(fā),景之美往往是為情之美而服務的,景與情是不可分割的。當然,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呈現(xiàn)出濃濃的情感之美,這些情感撥動著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審美價值觀的形成。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情感探究,挖掘閱讀中的“人情美”。在《狼牙山五壯士》閱讀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五壯士視死如歸、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感進行挖掘,感受“愛國之美”。教師可首先播放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影片,讓學生感受五壯士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為了民族存亡,為了同胞而英勇獻身的悲壯之美,在學生心理埋下愛國奉獻的種子。在此情境下,教師可給出如下的情感探究任務:“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線索是如何推動的?你想對五壯士說些什么?”這樣的探究任務可讓學生充分感悟愛國熱情。再如,《慈母情深》展示了濃濃的母愛之情,教師可創(chuàng)設如下情感探究任務:1.文章講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兒?文章是如何描寫“慈母”這一形象的?又是如何通過具體的事件展現(xiàn)“情深”的?請結合文章中所描寫的事件進行回答。2.你能找出課文中體現(xiàn)‘慈母情深的句子嗎?找出來,感受慈母之情到底有多深,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完成,感受母愛之情。
四、組織課堂討論活動,鑒賞與眾不同的“哲理美”
語文課堂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之美,挖掘哲理之美,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古詩詞璀璨閃耀,其中的哲理為學生為人處世提供了范本與指引,散文中、敘事文之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更是俯拾即是。哲理是美的,在以往的語文閱讀課中,教師總是忽略對學生進行“哲理美”的教育,或者,有些教師過分拘泥于課文哲理美的挖掘,忽視將哲理之美探究觸角伸向課外,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
如何挖掘“哲理美”,構建語文閱讀審美課堂呢?教師可通過兩種途徑來落實:第一,組織豐富的課堂討論來探究“哲理”,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例如,《坐井觀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拋出討論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文中呈現(xiàn)的小故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告訴我們怎樣的人生哲理,請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來討論?!边@樣的討論,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哲理美”。第二,推薦具有哲理性的語文課外閱讀篇目。如《伊索寓言》,讓學生通過短小故事的閱讀,從小故事中明晰大道理,充分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哲理之美”。
總之,審美課堂的構建是新課改、素質教育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作為引導學生閱讀的語文教師,要將審美構建置于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主體地位,將各種“美”的元素集合于語文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氣息和氛圍中,養(yǎng)成“審美”的習慣,具備審美的氣質。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賴于教師通過各種手段構建的審美閱讀課堂,要想讓學生學會審美,學會創(chuàng)造,教師就要做到“內(nèi)有審美,外有策略”。只有這樣,審美課堂的構建才能得心應手,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
參考文獻:
楊彥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構建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與策略[J].甘肅教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