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花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敘事功能為主的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占比較大。敘事性文本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理清故事內容,領悟寫作手法,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內容。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往往較差,所以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思維導圖,方便學生在腦海中根據(jù)思維導圖構建文本邏輯,形成敘事性文本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化思維。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敘事性文本;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采用圖解的形式和網狀的結構,將復雜的信息優(yōu)化以便于學生理解的教學工具。特別是小學生年齡偏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不足,靈活地利用思維導圖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化思維。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思維導圖的使用還較為刻板,無法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思維,在無形中反而變成了學生的一種學習壓力。本文通過研究在小學敘事性文本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力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一、利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小學敘事性文本教學
敘事性文本是以講述事情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教學文本,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故事的梗概,并且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印象敘述人物特點和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說出自己的內心情感,從而加深學生對教學文本的印象與理解。但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往往占據(jù)課堂的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皶x百遍,其義自見?!苯處煈斪鹬貙W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學生為主,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靈活運用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采用圖文并用方式將文章中的各個主題關系用層級圖形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將與主題有關的詞和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左右腦機能,利用學生的思維、記憶幫助學生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達到平衡發(fā)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所以,教師應當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觀,合理利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小學敘事性文本的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形象塑造、情感變化的教學策略。
二、引導學生通過敘事性文本制作思維導圖
敘事性文本往往包含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情感思路三個方面。所以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
首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總結關鍵點,把各個關鍵點串聯(lián)起來,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體系。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還不具備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師從側面加以引導。教師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梳理出故事發(fā)展的關鍵點,布置教學任務,讓學生去填充關鍵點之間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形成思維導圖。
敘事性文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是由一個個故事人物組建起來的,有的時候由于故事人物較多導致學生沒有辦法理解故事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梳理故事情節(jié)中人物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在敘事文本中哪一個人物具體做了什么樣的事,提高學生對敘事性文本的理解能力。
敘事性文本除了為讀者展現(xiàn)人物魅力和故事情節(jié)以外,也是抒發(fā)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應當從作者的內心情感出發(fā),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構建作者的思想情感思維導圖。抓住文章中的思想變化,使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把握作者的寫作內涵,促使學生從思想上把握文本內容。
三、利用思維導圖重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策略
在小學敘事性文本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自主預習。在傳統(tǒng)預習中教師往往讓學生通讀全文,對文章有大致的理解,這樣的預習方式學生印象不深,對教學沒有太大作用。如果學生能夠通過預習自我描繪思維導圖則說明學生對敘事性文本已經有了一定的見解,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會由于對文本的不理解而出現(xiàn)一些問題,促使學生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運用思維導圖增加課堂師生交流機會,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占據(jù)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與教師處于上下級關系,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解讀,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對文章進行復述。這樣能夠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專項訓練,彌補學生學習上的不足之處。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思維導圖繪制過程,總結與他人思維導圖的不同之處。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他人的思維導圖取長補短,幫助學生更準確、深刻地理解課文。
利用思維導圖高效復習理解課文,由于學生是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所以對思維導圖的內容印象極為深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教學重點、難點對自己的思維導圖進行內容填充,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鼓勵學生在思維導圖中寫下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看法,增強學生的思想表達能力。經過學生填充的思維導圖也變成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學習筆記,在復習課中思維導圖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一目了然,節(jié)省了學生復習查閱的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復習效率。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靈活利用思維導圖,促使學生更加深刻、準確地理解課文內涵,同時通過思維導圖強化預習效果,增強師生交流,提高復習效率,重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策略。學生能夠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系統(tǒng)化思考模式,促使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高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祺.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建構機制[J].中國校外教育,2019(8):109-113.
[2]李菁.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3]蔡海峰.敘事性文本中對話場景教學舉隅:以蘇教版教材為例[J].語文知識,2017(10):12-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