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蔓蔓
摘要:植物種植是幼兒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是他們認識自然的一個窗口。植物種植的過程是幼兒生長興趣的過程、激發(fā)能力的過程,更是塑造他們品質的過程。
關鍵詞:幼兒品質;植物種植;憐愛;自信;反思
植物種植是幼兒自然教育的一部分,是他們認識自然的一個窗口。在植物種植的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個性,促進他們素養(yǎng)的生成。
一、培植幼兒對自然的憐愛之情
大自然是美好的、神奇的,幼兒天生對事與物感到好奇,他們總是會對新鮮的事物產生興趣。教師要將幼兒的這一優(yōu)勢運用到植物種植上,讓他們產生對自然的憐愛之情。當前的幼兒教學總會疏忽他們在情感上的培養(yǎng),教師關注的是他們的安全,聚焦的是他們的紀律,只要這些不出現(xiàn)差錯,就覺得教育是成功的。真正的學前教育一定要觸及幼兒的情感塑造。
在植物種植區(qū),教師先讓幼兒欣賞一些可愛的植物:從“呆萌”的多肉到“柔弱”的豆芽;從美麗的月季到清雅的水仙,幼兒感知植物的多姿多彩,感知生命的千奇百態(tài)。自然地,幼兒喜歡上這樣的植物,教師順勢就在植物的種子旁邊寫上其名字,幼兒隨意選一些來種植,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也給他們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種子選好了種哪兒呢,看著生長著的綠油油的生命,看著破土而出的希望,幼兒自然就有了想保護這些種子的愿望。同樣的,教師讓幼兒大膽地表達憐愛之心。有的將家中的塑料瓶、牛奶盒做一些簡單的改裝,就變成一個小花盆,將自己喜歡的種子植入其中。對廢舊物品的改裝也能顯現(xiàn)幼兒的憐愛之情,他們會在瓶子上畫上自己創(chuàng)作的畫,大多描繪的是春天,也許他們希望種子的歸屬就是在春天里。也有的將剛剛發(fā)芽的種子移到一個個小蛋殼里,蛋殼里事先放一些培植好的土。對廢舊物的利用一方面反映了幼兒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也凸顯了他們對植物的憐愛。
對自然的憐愛能讓幼兒從小就喜歡自然。在相關的植物種植活動中,教師要不間斷地向幼兒呈現(xiàn)植物的獨特與精彩,以引發(fā)他們的憐愛之心,再在問題中讓憐愛之心落地,使對自然的憐愛成為幼兒的一種習慣。
二、培養(yǎng)幼兒對活動的反思之趣
植物種植的活動不僅要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的關注,也要激發(fā)他們思維的參與。本來幼兒的思維是靈動的,在課上的提問也是活躍的,但由于部分嚴苛的課堂紀律,以及部分教師陳舊的教學方式,幼兒會漸漸不愿意主動去思考。反思是一種思維能力,是幼兒對之前活動的思考,能讓幼兒更好地修正思維方式、活動習慣等,使活動效果不斷優(yōu)化。
比如教師讓一部分幼兒將一盆花放在陽光充足的陽臺上,同樣也讓他們將相同植物的一盆花放在缺少陽光的角落里。三天過去了,教師讓幼兒去比較兩個不同區(qū)域植物生長的狀況。幼兒詫異了,他們發(fā)現(xiàn)植物自然形成了肥碩與枯黃兩種類別。教師就讓他們反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迥然之別。他們會思考這兩株植物的相同點:植物一樣,他們的看護也一樣;也去思考差別之處:他們想到了植物所在的區(qū)域不一樣。教師又指導幼兒思考:區(qū)域的不一樣體現(xiàn)在哪兒?幼兒親自站在兩個不同的區(qū)域去體驗。他們發(fā)現(xiàn)靠陽臺的地方更溫暖,于是他們認為溫暖的地方植物生長得旺盛,這是他們反思的結果,也是植物種植過程中的一次獲得。
植物種植中的反思,著重培養(yǎng)幼兒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對種植過程的享受,進而讓他們在感興趣之余愛上種植。大多幼兒一開始都認為反思就是認錯,都比較反感,他們雖然嘴里不說,但表情寫滿不樂意。其實教師可以培養(yǎng)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這個過程與其說是反思,倒不如說是找尋秘密,給幼兒在找尋的過程中設置一個獎勵,他們就樂于參與了。教師可以給第一個想到去親身體驗不同區(qū)域的幼兒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送給他一盆花,進而讓反思變成一個個小有驚喜的過程。
三、培養(yǎng)幼兒對學習的自信之心
幼兒的學習是通過游戲與一系列的活動完成的,在游戲的過程中部分幼兒總是表現(xiàn)得不自信:他們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遇到難的游戲就會放棄,甚至哭鼻子。因此在植物種植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與之相關的活動來培植他們的自信。首先要培養(yǎng)幼兒表達的自信,教師將各種植物放在種植區(qū),讓他們自己挑選一個喜歡的植物,再陪這個植物說說話,話說多了植物就自然長得快。為了植物的生長,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一個孩子抱著一株水仙說:“你快快長大吧,你長大了,我說的話就有用了?!边€有孩子拿著一棵多肉說:“長這么難看,還這么自信,你真要命啊?!狈N植植物的時間多長,學生就陪它們說了多久的話,有時候教師還會讓他們換著說不同的植物,這樣既培養(yǎng)了幼兒對植物的博愛之情,也培養(yǎng)了他們說話的自信。
其實教師還可以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對自己付出的自信。大多幼兒已經懂得謙讓,有時候對自己的所獲表現(xiàn)得不自信。比如教師讓幼兒同時種一顆黃豆芽,幾天之后,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豆芽生長的過程,也說說自己在這個種植的過程中有哪些優(yōu)于別人的做法。誰展示出自己的一個優(yōu)點就給他加一顆心,這樣的方式就是激發(fā)幼兒尋找自信。有幼兒展示他善于觀察的能力,他發(fā)現(xiàn)黃豆芽是在第四天開始就有發(fā)芽的跡象,因為上面的土開始動了;第五天的時候有一瓣的小嫩芽出來了。有幼兒說,他特別勤勞,他指著手里拿著的小勺子,每天一勺水,沒人比他多。其實這個幼兒沒說出他的黃豆芽已經因為澆水太多,沒有長起來。教師要鼓勵他的勇敢,鼓勵他的勤奮,同時也要告訴他有關豆芽的生長特點。但就自信而言,這個幼兒自然有所獲得,帶著這樣的自信,他的下一顆豆芽會生長起來??梢娮孕攀强梢耘囵B(yǎng)的,有了自信,有關植物種植的活動會更有聲有色地展開,幼兒自身的生長也如植物一樣從生根到發(fā)芽,再到長大,欣欣向榮。
四、結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學前教育就是為他們的一生奠定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在植物種植的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品質的塑造就是給幼兒一生賴以生長的力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關注表面任務的完成,即:一棵植物的生長;還要關注幼兒內在的持久生長,即:品質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王殷婧.如何在學前教育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J].學周刊,2019(16).
[2]樂晶晶.淺談幼兒優(yōu)秀個性品質塑造途徑與方法[J].學苑教育,2015(23).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