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光
摘 要語文教學是否需要教師范讀?這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無論多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也無法完全取代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教師的范讀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教師范讀應該回歸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范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2-0188-01
一位很有名氣的語文前輩說過:“教練指導運動員投球、跳高,講完了,常常示范一下,有的邊講邊示范,所以說,示范本身也是指導。老師的范讀,也是一種指導,而且是更現(xiàn)實、更直接的指導?!边@位教師的一番話道出了范讀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范讀是在語文教學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可是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普及教師范讀逐漸淡出了語文課堂。然而,在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范讀課文的不多了,有時需要做示范也多靠錄音機。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在農(nóng)村學校教師隊伍中,老教師所占比重較大,這些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取得的教學成果顯著,但其由于受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影響,這些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理念還存在較大差距,例如,普通話不標準,過于保守,在課堂上放不開,長期依賴錄音機,不能靈活運用多媒體從而忽視范讀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范讀課文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對范讀不重視,平時課堂上以講為主,追求時間與效率,而忽視了教師的范讀本身。課題組就語文課堂上教師是否給學生范讀調(diào)查了本校五個班的教師,除了低年級的教師因學生年紀小,認字有限,會適當范讀,高年級教師基本以學生默讀,速讀為主。
范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語感訓練主要靠朗讀特別是小學階段朗讀訓練尤為重要。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領悟作者選材布局的獨具匠心,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但入情入境的朗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并非易事,尤其是對連說普通話都有困難的農(nóng)村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范讀就為朗讀訓練起到了推動作用。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語感還沒有成熟,教師的范讀有利于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例如,本校李勝輝教師執(zhí)教的《我要的是葫蘆》一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初讀課文時,干巴巴的毫無感情甚至出現(xiàn)了唱讀現(xiàn)象。她及時進行了范讀,仿佛自己就是文中那位主人公,語速時快時慢,音調(diào)時高時低,表情時而高興時而難過,再配以恰當?shù)氖謩?。李老師在范讀時,孩子們始終專注地望著她,小腦袋隨著教師的朗讀輕輕晃動。在教師的示范下孩子們也像李老師那樣娓娓動聽地讀起來。這樣的范讀指導是任何先進的教學設備也無法代替的。
范讀是指導學生朗讀的有效方法。語文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指導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筆者認為,教師的范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當你給一個孩子朗讀時你扮演著示范的角色。兒童早期的主要能力之一是模仿”。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與學生非常親近,是學生愿意模仿的對象。教師范讀時的聲音、節(jié)奏、語速、語氣、手勢等都成為了一種信息,直接地傳遞給學生,不需要生硬的朗讀方法指導,教師的范讀就是最好的榜樣。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這則文言文時,筆者進行了三次范讀。第一次初讀環(huán)節(jié),學生不能讀準節(jié)奏,筆者抓住了兩個句子進行示范:“峨峨兮若泰山”“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在讀到“兮”“若”“謂”“再”時筆者明顯地拖長了聲音。第二次要求讀出味道。讀好文言文的關鍵是“慢”,范讀時筆者放慢語速,還配上搖頭晃腦的動作,第三次要求讀出感情。在悲涼的《雪千尋》的伴奏下筆者在范讀中盡情地表達自己對“知己”的理解。三次范讀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明白了文言文朗讀的基本要求,掌握了停頓的方法,體會了伯牙“得知己的喜”與“失知己的悲”。沒有支離破碎的講解,沒有填鴨式的灌輸,就是簡簡單單的范讀,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文字中。
范讀是幫助學生理解的有力措施。語言文字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媒介,往往可意會而難以言傳,非得通過朗讀體會不可。但是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閱歷、知識結構、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局限,決定了他們對許多課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礙。教師范讀既能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變成生動的有聲語言傳遞給學生,也能將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因此范讀對學生理解文本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篇文章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紤]到學生可能無法深入理解這種情感,在教這篇課文時筆者補充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并適時進行范讀。課堂上,筆者化身為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帶著我的“子民們”最后一次漫步在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上,那份眷戀、那份不舍、那份無奈化成了聲聲呼喚。在筆者的范讀下,學生輕輕松松地理解了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感受到了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之情。教師的范讀為學生搭建了一座通往文本深處、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橋梁。
在語文課堂活動中,應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這樣并不等同于可以忽略教師的作用,教師富有藝術性的示范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使學生對文章的中心寓意達到深刻的理解,感受到讀的魅力,激發(fā)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因此需要農(nóng)村小學教師多加重視,讓學生在教師范讀的帶動下在語文的美妙殿堂里享受學習,不斷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