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增桂
摘 要: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被語文課本牽著鼻子走,教師一冊冊地教學,學生一課課地聽,教法很少有變化,學生漸漸地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其實,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基礎不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教學在教學中遵循的原則是:學生都會的不講,學生怎么學都不會的也不要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因材施教。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分層教學 講讀課教學 自讀課教學 閱讀課教學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教師讓教材牽著鼻子走,依然是逐篇講授教材,唯恐學生不會;有的教師只是講考試的篇目,其余教材不管不問。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深入研究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時教師要有教師、教材、學生三位一體的觀念,準確找到課文和學生的最佳結合點。
我們使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教版的教材,是根據單元編排為體例的語文課本。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體例,結合教學實踐,把教材分設為講讀課文、自讀課文和閱讀課三種類型,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講讀課的教學。
講讀課文是教材的重點篇目,教學時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的規(guī)律,指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編排的是詩歌,共有五篇,有三首詩講讀篇目,兩篇自讀篇目,編排的主題是“土地情思”,內涵是愛國思鄉(xiāng)。學習這幾首詩歌,要關注“詩中包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和“欣賞詩歌凝練的語言”。教學這個單元時先教學《鄉(xiāng)愁》這篇講讀課,教學前先讓學生搜集有關思鄉(xiāng)愛國的詩歌或文學作品。導入新課時先讓學生背誦李白的《靜夜思》,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激發(fā)興趣,接著問學生:“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那里有你記憶深刻的東西嗎?今天我們學習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边M行新課時先抽查學生自讀詩歌,再讓學生跟名家對比讀、自由讀、小組競賽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反復誦讀初步地感知課文后,然后出示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懂得什么是物象,懂得作者為什么選這些事物,為整個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中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2.自讀課的教學。
自讀課的教材就是教材目錄中帶*號的課文,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時點撥。教師引導學生把在講讀課時所學的閱讀,分析問題的方法,在自讀課文中會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要采用多種方法解決。如教學八年級上冊《說屏》導入新課時,先板書課題《說屏》,然后問學生:“你看到這個課題你有怎樣的疑問?”學生思考后紛紛回答:(1)屏是什么?(2)屏有什么作用?(3)屏是一幅畫嗎?(4)這里得“說”和“愛蓮說”中的“說”意思一樣嗎?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表揚和鼓勵。這里要讓學生先回答第4個問題,“說”是說說、談談的意思,“愛蓮說”中的“說”是議論的意思,前三個問題課文中有答案,請學生讀課文尋找答案,并用圈點法標注。學生讀書后很快找到答案并回答。接著教師再提出問題:(1)你從課文中還獲得關于“屏”那些知識?(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學生很快回答問題,也對課文有整體感知。對課文整體感知后多媒體展示問題:(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2)本文運用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3)課文里引用大量古詩詞,有什么好處?(4)舉例說說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周密性?(5)說說這篇課文的說明順序?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回答。由于在學習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時,已經反復強化訓練說明文的方法、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文語言的運用等說明文的練習,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就容易得多,也鞏固講讀課文所學的知識。
3.閱讀課的教學。
閱讀課的教材以配套的自主閱讀教材和名著閱讀課外古詩為主要學習內容。教學這些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大膽放手,激發(fā)學生自讀的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好讀書筆記的摘錄、讀書心得的撰寫。每學期教師抽出一定的課時,上名著導讀課和古詩詞欣賞課,引導學生如何讀書,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欣賞的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語文學科的特點,吃透教材,研究教材,靈活機動地發(fā)揮教學的優(yōu)勢,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獲得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汪琛.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實施語文因材施教.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2.28,期刊.
[2]樊永平.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魯東大學,2013.04.25.碩士.
[3]呂定波.新課標下初中語文因材施教教學初探.考試周刊,2015.03.19,期刊.
[4]單士娥.小學語文教學因材施教策略的構建.江蘇教育研究2009.11.20,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