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煉
摘?要: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深入研究新課改的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以生為本的授課模式,讓學生承擔起物理知識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和開拓者的角色,讓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知識,而不是教師講授知識,從而真正地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享受物理學習的樂趣,提升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教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部分物理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方式授課,不注重構建物理知識與學生認知、已知知識的連接,導致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厭倦感。針對這種狀況,初中物理教師應深入研究物理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生活的角度著力,讓他們在此過程中,從多角度探究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知識運用的靈活性,獲得良好的物理教學效果。
一、生活化教學,引發(fā)認知沖突,提升學習興趣度
物理與生活緊密相連。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著力,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連接,讓學生通過生活現(xiàn)象,抽象出物理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度,獲得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壓強”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并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啟發(fā)性地引導,讓更多的學生享受物理學習的樂趣,提升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質量。在此部分內容授課中,教師引入如下的兩項場景。場景一:一位大力士單手用盡全力并沒有握碎雞蛋。場景二,老奶奶用筷子輕輕敲擊雞蛋,雞蛋裂縫。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通過問題,制造認知沖突,詢問學生:“為什么老奶奶可以輕而易舉地敲碎雞蛋,而大力士不能用手握碎雞蛋?”學生的好奇心瞬間被調動。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引入壓強的知識。在知識點講授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成果。小洛積極地舉手說:“這與壓強知識,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筷子與雞蛋的接觸面積小,因而產(chǎn)生的壓強大;大力士手掌與整個雞蛋接觸,雞蛋承受的壓強相對較小?!蓖ㄟ^運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師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并在此基礎上,適時地引入知識,讓學生在理解知識基礎上,解決認知沖突,在提升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二、實踐法教學,提供探究空間,增強學生觀察力
實踐教學法的優(yōu)勢在于,讓學生重演物理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并在此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獲得一個相對獨立自主學習平臺,真正地運用個人的觀察和分析,進行相關實驗操作,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
例如,在講授“力的測量”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測力計的制作方法,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聯(lián)想測力計與提供物品之間的連接點,讓學生的觀察更具有針對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出設如下的問題,以及工具讓學生進行探究:問題為:如何用眼前的工具制作測力計?工具為:木板、彈簧、尺子、掛鉤、鉛筆以及橡皮等等。與此同時,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從功能的角度,分析和制作測力計!”在課程的最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操作成果。小嬋積極地舉手說:“這個操作最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們可以運用紙板制作測力計盤、指針;將橡皮筋看成彈簧?!苯處熯\用實踐法,讓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大膽創(chuàng)新,提升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合作教學法,增強彼此協(xié)作,提升問題解決力
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們探究問題角度也千差萬別。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創(chuàng)設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彼此交流充分合作,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講授“聲音”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思考如下的問題:小明奶奶住所附近正在施工。施工噪聲嚴重影響了奶奶的休息。假如你是小明,你如何運用聲音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在此過程中,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大部分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探究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大部分學生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開展此部分問題的解決。第一,從聲源處。小明可以向居委會反映,要求施工單位調整施工時間;第二,傳播途徑。小明可以讓爸爸安裝隔音效果較好玻璃;第三,聲源接收處。小明可以讓奶奶佩戴隔音效果好的耳機。”通過運用合作教學法,教師讓學生充分交流,集思廣益,探究問題的解決策略,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四、自主探究法,真正放手學生,提升概念理解力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避免過度的“帶操代辦”的心理和方式,并在此基礎上,真正地放手學生,讓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物理知識,分析物理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加深對概念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物理知識理解能力。
例如,在講授“慣性”這部分知識時,教師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以下工具,讓學生進行探究:直尺、象棋、小木車。與此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如下的情境,并用文字的形式進行簡要介紹:一位司機在開車的過程中,突發(fā)緊急情況,采取緊急制動。車上的乘客身體向前移動。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教師讓學生形象化的理解慣性知識,并為后續(xù)的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視頻情境,結合課本內容,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工具,設計相應的實驗。在大部分學生實驗設計完成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探究成果。小洛說:“我對慣性的理解為:物體在遇到突發(fā)情況后,保持自身原有狀態(tài)的一種趨勢。我結合視頻、課本以及工具,設計如下的實驗:我將象棋放到小木車上,讓小木車保持直線行駛,并突然給小木車一個反向的力,象棋從小木車上掉下來。”教師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放手讓學生思考、分析和執(zhí)行,促進學生概念理解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提升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教材,構建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以及多元性的初中物理授課模式,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物理學習方法,激發(fā)他們的物理學習潛能,獲得良好的物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施智華.當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才智.2018(02)
[2]?張榮水.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24)
[3]?楊惜春.提高初中物理常態(tài)課有效性的幾點做法[J].教師.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