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
【摘 要】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由于年齡原因,對外界事物接觸比較少,對抽象事物的思維想象能力較差。而一些數(shù)學知識具有抽象特性,憑借小學生思維想象而不借助學具難以理解。而學具的使用就是為了加深形象化理解,簡化難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使學生快速掌握數(shù)學學習規(guī)律,從小具有良好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合理使用不同的學具,讓學生能夠更加通俗易懂地掌握老師講授的數(shù)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運用學具? 課堂效率
一、運用學具,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
“教學是思維的體操”。數(shù)學教學在幫助學生理解的過程中,要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心,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必須貫穿于整個教學中。由于思維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而小學生的感覺往往比較籠統(tǒng),加上缺乏一定的生活實踐,因此在思考問題時,常常會出現(xiàn)思維障礙,還會出現(xiàn)思維不完整的現(xiàn)象。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具,突破學生感官的局限性,擴大學生的認識空間,為其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從而在頭腦中留下清晰、深刻的表象,促進學生內化,啟動學生積極思維。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讓孩子們玩文具盒(一人打開、關上,另一人觀察文具盒的側面,看看有什么變化),觀察清楚后兩人交換角色再玩。通過同桌合作玩文具盒,學生慢慢地把生活經驗中積累的“角是一個點或一個封閉圖形”的錯誤認知消除了。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角,了解角的本質內涵是大小,體現(xiàn)在“張口”,教師有意為學生準備了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角,讓學生分組討論,怎樣才能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學生之前已經進行了玩轉文具盒的活動,對于抽象的角的大小比較便有了生活背景和學習經驗的依托。很快就得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二、運用學具,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合理運用學具,就能為學生提供觀察、動手操作、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在群體的討論、交流中獲得數(shù)學知識。學生在操作學具過程中促進了課堂上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時,我課前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橡皮泥,課堂上讓學生親手捏出圓柱和圓錐的形狀,并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究它們的關系。學生很興奮地捏著橡皮泥。在捏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物體有相似的地方,它們的底都是一個圓形。于是,他們大膽猜想兩者是不是有什么聯(lián)系?當學生產生疑問后,就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有了強烈的學習欲望。于是在欲望的激勵下又重新捏了一個圓錐,使其和圓柱的底、高相等,再一次對比觀察。此時,又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這個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有的猜想是4倍關系,有的猜想是3倍關系。這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探究操作,拿出提前準備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還有一些沙子,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些學具并探究其中的體積關系。這種探究性實踐操作,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運用學具,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
運用學具能使物質的外部操作(物化)過渡到智力的內部認識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內化,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運用舊知解決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首先讓學生猜一猜探索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接著,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兩個)按課本三個層次要求分別拼圖操作,并同桌討論以下問題:從上面操作中可以看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不論是哪一種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我們已經學過的什么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lián)系?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操作學具、討論,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結論(邊總結邊板書)。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通過動手用學具擺一擺,動腦去思考,使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獲得圓滿成功。
四、運用學具,有助于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加強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shù)學本質、提高數(shù)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shù)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fā)展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shù)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于加強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shù)學思想;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五、運用學具,是一種有效的鞏固練習方法
鞏固練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學生在短時間內學習較多的書本知識,需要及時鞏固,這樣才能防止遺忘,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和深化,知識的鞏固是學生順利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是在實踐中能靈活運用知識的先決條件。如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之后,可利用一些算式卡片玩“開火車,找朋友,幫小動物回家,摘水果等”游戲活動。在鞏固練習中運用學具,可以增加學生的新鮮感,避免單調重復引起大腦神經細胞的抑制狀態(tài)所產生的疲勞現(xiàn)象,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好學具,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組織、管理和調控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