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穎
摘 要:因材施教這一教育原則在我國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其深遠影響和卓越成就不可撼動。但不可否認,在當今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仍具認知不徹底性和應用模糊性。結合因材施教的實際情況和粗淺的教學經驗,針對兩方面問題提出了看法。
關鍵詞:因材施教;學生為本;有效教學
一、因材施教教學理念應用瓶頸
近年來,關于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論文層出不窮,對這一理念的闡釋似乎正經歷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殊不知,理論與實踐脫軌使因材施教未能有效深入教學實踐,近乎于紙上談兵。學生本身發(fā)展仍被忽視并不知不覺成了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犧牲品。比如,公開課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只注重熱鬧氛圍和花樣技巧,表面上順應了課程改革,實則貌合神離,往往學生代表得到鍛煉,其他學生則渾渾噩噩,整個環(huán)節(jié)實則滿盤皆輸。
二、實際狀況和困惑
1.英語天天默寫
英語學科在高中教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高考改革后,其重要性更為凸顯。針對高考改革后閱讀量加大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天天默寫為其一。他們能夠在檢測前反復多次背誦單詞,利用早自習的檢測推波助瀾,之后,仍認真訂正錯誤,并利用隨時翻看訂正本或者其他有效方式進行反復記憶,從而達到長久記憶。但這部分有獨到學習方法和高度學習自覺性的學生,只占極少的比例。
2.閱讀理解
高考改革后,在原有基礎上,閱讀理解部分會在內容和形式上朝縱深發(fā)展,閱讀量加大,文章難度提高,對學生基本功和綜合能力要求更高,閱讀理解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加強。學生平時訓練中存在三方面問題:
(1)基礎薄弱
主要體現在學生單詞量匱乏(特別是英漢互譯不熟練),語法知識模糊,從而導致看不懂文章內容,長難句分析不透,閱讀速度緩慢;對英語詞匯多義性考慮欠缺,閱讀時產生歧義,導致文章理解不清。
(2)文化背景知識匱乏
主要體現在對國外作家了解不多,特別是其生活背景和所持觀點,對一些宗教方面知識的欠缺,從而導致一部分具有一定詞匯量的學生,缺乏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不能挖掘出隱藏含義,關鍵地方理解不到位,從而導致題目出錯。
(3)缺乏認真態(tài)度
一部分學生粗心大意,比如:對于題目中NOT,TRUE,FALSE,EXCEPT等大寫加粗詞匯視而不見,導致錯誤作答,往往看到答案后才恍然大悟。
三、因材施教理念解決的問題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問題五花八門,教師不能一葉障目,應當各取所需,此時因材施教這塊點金石不可或缺。
1.天天默寫
針對天天默寫出現的問題,可根據因材施教理念做如下嘗試:
心理學研究表明,瞬間記憶是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前提,但遺忘規(guī)律總是存在于單詞識記過程中,如果缺少復習環(huán)節(jié),“瞬間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這一過程就不能完成,記憶受阻并直至完全無痕跡。如上所述,這部分學生占班級大多數,應得到足夠重視,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強學生反復識記,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果。
根據痕跡理論,凡是已經識記的事物,都在大腦組織中以某種形式留下了痕跡。瞬間記憶印象越深,短時記憶效果越明顯,長時記憶越深刻。
所以,對于已經形成習慣瞬時記憶的學生,教師可以將計就計。
我校英語教研組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英語周、單詞競賽、閱讀競賽、英語板報比賽、英語達人秀……豐富多彩的比賽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針對英語基礎不好和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教師主要以思想教育進行疏導為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利用課前、課后點滴時間進行輔導,這部分學生也占有一定比重,對班級整體學習氛圍會造成影響。
(1)教師要強調音標的基礎性,磨刀不誤砍柴工。特別是高考改革之后,口語分數納入高考總分,音標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教師可以采用金字塔模式解決這部分學生的音標問題。課代表和成績穩(wěn)定同學成為助手,監(jiān)督帶動這些同學學習。通過小組模式,形成一定的競爭氛圍,從而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增強自我約束力。
(2)教師可以鼓勵這部分學生課后跟讀錄音,鞏固所學音標,平時試卷上的聽力、聽力教材都是不錯的選擇。
(3)建立小組評比制度,統(tǒng)計每天每個小組交作業(yè)的情況,督促學生完成作業(yè),增強集體榮譽感。
2.閱讀理解
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在督促他們提高閱讀詞匯量、加強語法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傳授一些閱讀技巧,幫助其盡快恢復自信,提高成績。
針對粗心大意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講解時,讓他們找到標準答案在文章的出處,并且大聲朗讀出來,久而久之,他們便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高考改革和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入,在此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它們的解決仍需要這一教學理念來發(fā)揮作用。教師本身要更加多元化才能面對越來越多的有個性的學生,因材施教理念會給予教師新的靈感,這是一棵常青樹,永不褪色。
參考文獻:
李玉龍.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