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芹
【摘 要】現(xiàn)在的中學生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普遍偏低,筆者認為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模擬聽證會、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社會實踐等方式來引導學生關注生物學中的社會議題,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問題,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公民意識。
【關鍵詞】公民意識;社會責任;初中生物;培養(yǎng)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公民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惫褚庾R是法治國家的基礎,時代交給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人民的公民意識。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由四個要素組成: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四個要素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和支柱,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互為倚重,最終目的是為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因此,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通過辯論會、角色扮演、聽證會等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議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擔當能力,提高公民意識。
一、初中生公民意識的現(xiàn)狀及培養(yǎng)意義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體對自己在國家中所處政治地位的現(xiàn)實感受和自己與國家關系的理性認識,主要由三要素構成:主體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由于傳統(tǒng)的說教教育方式,當代中學生對自己國家有一定的認識,有一定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責任感,但往往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知行不統(tǒng)一,不能在行動中體現(xiàn)應有的素質,雖然知道應該怎樣做,卻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這樣做。因此,筆者認為對初中生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教師自身首先要學習提升自身公民意識,然后在學科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改變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現(xiàn)狀,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將公民意識內化為初中生的素養(yǎng)再外化為初中生的行為,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合格初中生。
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公民意識的策略
(一)角色扮演,引導關注社會議題,提升社會責任感
角色扮演是語言學習和社會知識學習中常用的教學策略。這一策略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發(fā)展言語和思維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學生提供情境,使學習和生活得以緊密聯(lián)系。角色扮演可以引導學生去應用知識,并站在所扮演的角色角度上思考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學會解決各種矛盾和沖突,喚起學生對個人和社會價值取向的關注,為良好社會行為的形成奠定基礎。角色扮演能收到其他教學活動難以實現(xiàn)的獨特功效,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社會角色意識。
蘇教版生物教材中涉及多個社會議題,如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第二節(jié)涉及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討論,第二十章第二節(jié)中有模擬召開“保護生物圈國際研討會”的論壇。在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可采用角色扮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保護生物多樣性中,每一小組的學生課自選一個角色,如市長、林業(yè)主、紡織廠廠長、司法人員、教師等,按照選擇的角色提前收集材料,就本角色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應承擔的義務、職責和面臨的困難進行演講。在通過網絡、訪談等方式收集各類材料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各行各業(yè)的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中的社會職責,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困難,通過演講辯論,能更好地體會各行各業(yè)的職責,更能體會作為中學生的自已也要義不容辭地從小事做起,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在“保護生物圈國際研討會”的論壇中,每個小組代表一個國家,中國、英國、美國、日本等,每個小組查找資料,分析本“國”現(xiàn)狀,就環(huán)保方面選擇一個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后,在“國際研討會”上演講,并回答他“國”問題。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更重要的還把學生的公民意識,由國家上升到國際水平。
(二)模擬聽證會,增強學生思辨能力,提升公民意識
生物課堂的模擬聽證會,可引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議題,組織學生圍繞聽證議題,梳理和議題相關的利益各方,通過問卷調查、訪談互動、實地考察等形式進行社會角色體驗,了解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召開模擬聽證會。聽證會為各方意見的表達提供了平臺,而學生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交流,學會依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充分的話語權,激發(fā)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關注度、自我管理的精神和合理解決公共事務的智慧,在培育學生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如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jié)《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就可以安排模擬聽證會環(huán)節(jié),就“是否應當對轉基因食品加以限制發(fā)表看法”展開論證。參照論證會的社會職能,設置了不同角色,包括基因工程研發(fā)人員、轉基因食品生產商、消費者代表、食品與藥品檢測監(jiān)督部門的代表、決策部門主管、法律專家、特邀嘉賓等。采用“論證會”比用單一的“辯論會”的形式要好,可以融入更多的社會角色和論證環(huán)節(jié)。在展示轉基因成果給人們帶來喜悅的同時,引出辯題:轉基因食品安全嗎?在學生自由辯論之后,又適時將話題轉移到“如何理性看待轉基因技術”的話題。各部門負責人先后就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談各自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提煉,達成大家一致的觀點。學生在模擬聽證會的體驗過程中,對轉基因技術、轉基因食品有了全面客觀的看法,也對新時代的公民責任有了更新的認識。
(三)科學實踐,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讓責任意識落地
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是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為了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要利用好各種教學資源,有計劃的引導學生實驗探究、參觀調查、采集制作模型、栽培養(yǎng)殖、與生物學科相聯(lián)系的生產實踐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利用好實驗室資源,做好課本中探究實驗,還要親自然接地氣走進自然、走近社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讓自然環(huán)境資源和社會資源成為生物實踐教學強有力的支持。
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七章第三節(jié)中,有校園綠化方案設計活動,恰逢學校開始籌備異地新建,新學校還要建造一個生物園。生物園如何布局?生物園里面種植些什么植物?果樹、花卉還是蔬菜呢?要不要養(yǎng)些動物呢?是否需要放置一些生物標本?是否還可以學習一些先進學校的理念,把生物園打造成濕地公園?將來生物園如何合理管理?為了更好地行使師生的權利,也讓新校的生物園能更好地實現(xiàn)自身價值,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進行設計方案的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出理想中的生物園設計圖,再提交給學校進行審核調整,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成了新學校生物園的設計師啦。新學校生物園和我們全校師生的學習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問卷調查、材料整理分析,設計圖繪制、撰寫報告等方法開展學習活動。不僅為學校的新校建設獻計獻策,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也讓每一名學生能關注身邊的事,探究事物的價值,做生活的主人,讓自我社會責任意識落地。
初中生公民意識的培育除了依托品德、歷史、生物、地理等學科教學外,還仰仗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領域的關注,只有校內外多方教育力量在時空上保持一致、方向上保持同一性、內容上保持互補性,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青少年公民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公民意識。
參考文獻:
[1]吳小美.初中生公民意識的現(xiàn)狀調查與培養(yǎng)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2.
[2]馬春梅.中學地理教學中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09.
[3]楊銘,劉恩山.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科學探究[J].生物學通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