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為此,嘗試從利用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探究性活動;倡導課外實驗與實踐,開展探究學習活動兩個角度,圍繞課堂內外兩個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摸索與實踐,初步獲取了一些經(jīng)驗和方法,也提高了理論認識水平。
關鍵詞:問題情境;個性化學習;回歸生活;體驗過程
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體驗探究過程,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是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2020年全國部分省市中考化學試卷出現(xiàn)了探究性試題。這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性引導是顯而易見的。
一、利用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探究性學習活動
積極利用課堂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保護和培育探究性意識;形成探究性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個性化的成長與發(fā)展是我們實踐研究的第一個層面。
我們首先充分研究和利用教材,把知識和技能的獲取方式轉換成通過探究的方法來取得,給學生提供寬松、開放的“問題”式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研究、探索、實驗與實踐,鼓勵個性化學習和創(chuàng)見,體驗過程與方法,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鐵的電化學腐蝕條件”時,我們設計了通過觀察不同條件下鐵生銹的對比實驗(其他條件相同,只改變其中一個條件)來探究鐵生銹的條件。通過準備(前兩天就在教室放好對比實驗的試管供學生觀察)觀察實驗激發(fā)興趣,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對比,研究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現(xiàn)象,推斷結果,歸納總結出結論,從淺層的實驗與實踐完成向深層思維的發(fā)展與轉化,我們在創(chuàng)設探究活動時,既鼓勵自主研究、個性化與創(chuàng)見,又鼓勵商討、合作與交流,并提倡評價與反思,最終達成共識。
教師在組織探究性學習活動時,還應該給學生更大的自由與自主權,改變我們過去教學中擔心學生“弄不好,會出錯”。教師可以與學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對啟發(fā)引導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過錯”與“失誤”研究、反思、修正,使學生更深切地增加體驗、更大地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
一堂課,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灌輸和學生接納、記憶、訓練、模仿式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揚了民主,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摸索實踐中體驗失敗與成功,獲取知識技能、感受過程、增加體驗、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促成發(fā)展。這樣做學生真正的收獲是不是更大呢?
二、倡導課外實驗與實踐,促成探究性學習活動
通過課外小實驗、課外社會調查實踐等形式把課堂上的學習與研究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這是我們實踐探究性學習的第二個層面。
首先,我們組建了課外活動小組,各組活動的主題內容可以自己選定,也可以請教師或家長參謀。然后,小組成員再制定目標和計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要探究沒有價值和不可探究的問題。小組成員既要獨立實踐又要組內溝通、交流。最后班內或校內展示、評比。
利用課外實踐小組進行專題調查,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活動,然后展示、交流成果。我們看一下這樣一個例子,專題是:對農民焚燒麥田秸桿的調查。調查方式:他們采取了實地拍照、查資料、有的學生還上網(wǎng)查詢相關資料。下一步是對農民和鄉(xiāng)鎮(zhèn)管理干部的調查,最后他們撰寫成調查報告。他們在報告中詳盡、全面地總結了本地麥田秸桿焚燒的現(xiàn)實,指出焚燒秸桿帶來的種種環(huán)境問題。同時還這樣寫道:“秸桿焚燒污染大氣環(huán)境,我們建議政府在保護環(huán)境的同時,體察農民的苦衷,小麥收割后,不焚燒秸桿沒有配套的播種機農民的下茬播種存在困難,希望政府出臺有效辦法與政策,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大禹治水,功在疏導,疏導則暢通——”我們從這字里行間感到孩子們的認真與執(zhí)著,對真理的追求,看到他們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未來的社會公民,不僅要具備科學素養(yǎng),還要具備人文素養(yǎng)。我們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延伸到了人文精神的塑造這個層面。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這也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通過上述兩個層面的研究與實踐我們感受到:
(1)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換,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積極引導者和促進者。
(2)讓學生回歸生活世界“感受自然、感受社會、感受生活,從中獲得知識,獲得成長與進步。
(3)通過探究性學習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獲取,更要關注他們對過程和方法的體驗,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4)在關注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同時,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發(fā)展,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總之,通過探究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我們開始體驗到新的學習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的改造與重塑,感受到學習革命的洗禮,畢竟我們的實踐與嘗試才剛剛開始,我們和學生一樣體驗著探究新學習方式的改革歷程。我們的教學改革也必然在經(jīng)歷過程中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4.
[2]阮群.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J].化學教學,2011(6):10-11.
[3]嚴永平.創(chuàng)設課堂問題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6).
作者簡介:桑梅萍(1971—),女,漢族,甘肅酒泉市人,河西學院本科,甘肅酒泉市肅州區(qū)果園鎮(zhèn)果園學校任初中生物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