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要】音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身心訓練,學生學習音樂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聆聽,還要感受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情緒,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以及旋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入肢體語言能夠讓教學更生動形象,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強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從而促進教學的有效提升。本文就小學音樂欣賞課中肢體語言的運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音樂;肢體語言;應用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它分為有聲與無聲兩種類型,肢體語言就是無聲語言的一種。所謂肢體語言,就是通過身體來實現(xiàn)情感或思想的表達,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表達方式。與我們口頭表達不同,肢體語言更為直觀真誠,它能夠真實地表達人內心所想,很好地彌補了語言表達的缺陷。肢體語言這一優(yōu)勢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得更為顯著,為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運用能夠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分類
肢體語言的定義較為廣泛,包含的肢體動作種類也眾多。對音樂教學活動來說,應用不同的肢體動作所產生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發(fā)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應用的肢體動作主要包括聲勢、指揮以及表演。
1.聲勢
聲勢是音樂表現(xiàn)的一種方式,借助拍手、跺腳等動作來表達。在音樂教學中,聲勢的應用非常頻繁,且應用效果顯著。通過聲勢,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音樂,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例如在歌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手或腳打節(jié)拍,保持與演唱的一致性。手腳并用的音樂教學模式能夠盡快地讓學生融入音樂場景中,獲得不同的音樂體驗感覺。此外,低年級的學生在上課時經常會走神,精力不集中必然會影響學習效果,在教學中增加肢體語言能夠讓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從而提高音樂學習的有效性,保證音樂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2.指揮
指揮是肢體語言中的特殊類別。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通常都發(fā)揮著總指揮的作用,課堂就是正在演出的樂隊,而學生就是樂隊中的成員,他們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角色。教師借助不同的手部動作向學生發(fā)出不同的指令,提醒學生感悟音樂,包括音樂的節(jié)拍、情緒、速度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更為直觀,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尤其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中,學生獨立學習能力不足,很難對音樂進行自主感知,無法領悟到音樂中所包含的情感。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配合指揮,就能夠為學生的理解與感知提供幫助,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實現(xiàn)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有效內化,促進課本知識的轉化,在此過程中還能夠穩(wěn)步提升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
3.表演
表演這一肢體語言具有復雜的聯(lián)動性,它將舞蹈、演奏、指揮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在教學中加入學生的表演。例如將《春天來了》等歌曲以音樂劇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滿足小學生展示自我的愿望。要想生動形象地還原音樂的內涵,就需要學生正確地理解音樂,能夠挖掘出音樂背后的故事,并用自己的方法展現(xiàn)出來。此外,表演還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運用所學習的音樂知識,提升個體在音樂學習上的積極性。
二、肢體語言的應用優(yōu)勢
1.實現(xiàn)學生被動聆聽向主動感受轉變
在肢體語言表現(xiàn)形式中,舞蹈與律動最為常見,通過肢體語言能夠最直接、最強烈地表現(xiàn)生命,這種表現(xiàn)形式單純而又實質,充滿神奇的魔力。剛出生的小嬰兒在開心時就會手舞足蹈,在聽到美妙的音樂時隨之律動,兒童在聽到音樂時也會隨之歡快舞蹈。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借助肢體語言能夠更充分地表達他們對歌曲的感悟,對所聽到音樂的理解。小學生在欣賞音樂時,通過肢體律動能夠展示形體之美,感受律動中所包含的力量和氣色等,使學生能暢快地將自己的內在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將肢體語言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在一起對音樂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與兒童的發(fā)展特征相吻合。教學中,學生的身體動作配合著音樂,而音樂的改變又調節(jié)著身體的動作,在動作中充滿了旋律感,學生也獲得了很深的音樂感知。例如在學習《天堂》時,教師就可以將舞蹈作為導入,借助舞蹈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舞蹈中,學生充滿了激情,優(yōu)美的肢體動作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他們嘗試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進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感覺音樂所蘊含的情感。此外,肢體語言的運用還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蒙古族的音樂、舞蹈以及它們的特點,并能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重現(xiàn)它內涵。
2.實現(xiàn)音樂表達由抽象變?yōu)榫唧w
音樂與舞蹈如同兩個共生體,他們相生相伴,相輔相成,舞蹈的融入能夠為音樂賦予特殊的自然力量,讓人與自然之間緊密連接。具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孩子大多對音樂更為敏感,這是因為不同的舞姿能夠表達出音樂的高低強弱。如果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完全采用說教的方式,大多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而將肢體語言融入其中就能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學生就能懷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到音樂學習中去,將自己與音樂相融合。要想實現(xiàn)肢體語言與音樂欣賞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學生親自去實踐,通過聆聽和品味,用自己的動作來表達音樂作品的意境或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主動探索肢體語言與音樂活動之間的共同特點,多引導學生運用肢體語言去感受音樂,進而達到攻克教學重難點的目的。例如在欣賞音樂《大象》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模仿大象走路,悠閑地在林中散步,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輕松愉悅,充滿童真童趣,師生在快樂的體驗中完成了音樂學習,感受了音樂包含的情感。
3.實現(xiàn)音樂形象的多樣化呈現(xiàn)
肢體語言能夠讓人的肢體更為協(xié)調,進而產生連鎖的整體的刺激,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這樣的條件下更容易爆發(fā)出來。作曲家通常都會詳盡地譜寫樂譜,但是卻很難將音樂內在的微妙變化用運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也沒有辦法用文字方法來記錄音樂要表現(xiàn)的情感。因此,音樂的學習以及如何表現(xiàn)音樂都需要個體具有創(chuàng)造性,用肢體語言來促進音樂的表達。當學生將肢體語言融入其中音樂學習中,那么肢體表達就會在節(jié)奏的影響下產生變化,既能夠對大腦產生刺激,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腦的活躍狀態(tài),讓學生的思維發(fā)生激烈碰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并使學生產生創(chuàng)造行為。在學習《森林狂想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放飛想象的翅膀,將自己想象成森林中的小動物,并根據自己的了解以及聯(lián)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編演,這時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小動物形象各異,動作也千姿百態(tài),當學生們都將自己認為的動物形象表現(xiàn)出來后,就生動地還原了森林狂想曲的情感,這一過程就是學生感受音樂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音樂的形象變得豐富多彩,不再是教師告訴孩子們應該怎么樣,而是學生自己去想象,去理解與創(chuàng)造。
4.實現(xiàn)學生音樂感知到音樂審美的發(fā)展
舞蹈是無聲的節(jié)奏表達,通過舞蹈與音樂的結合,能夠讓音樂的節(jié)奏與肢體的韻律變得和諧統(tǒng)一,實現(xiàn)音樂課的審美教育。肢體語言能夠集中表現(xiàn)人類的情感,表現(xiàn)形式也最具有激情,學生在音樂中融入的肢體動作能夠將情感抒發(fā)、思維想象等關聯(lián)在一起,喚醒個體對美的感知,對美的追求與理解,讓美育作用得到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探索美的能力。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舞蹈融入其中,帶領學生觀看舞蹈視頻并跟著學習,將聽覺美、視覺美合二為一,為學生營造更好的體驗式的學習氛圍。在學習《金孔雀輕輕跳》時,教師就可以將楊麗萍老師的孔雀舞播放給學生看,學生聽著音樂觀看舞蹈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肢體語言的魅力。在了解基本動作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邊唱邊跳,從內心來感受音樂的美好,深入體驗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情,學生在參與中充分展示了孩子們該有的朝氣蓬勃以及對美好事物的熱情,讓學生在唱跳之間與自然形成心靈上的溝通,最后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融入肢體語言是教學改革的要求,是發(fā)展素質教育的需求,與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肢體語言實現(xiàn)了小學生行為特點與音樂教學的完美融合,讓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同時也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展示自我的機會。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其地位無可取代。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體驗、實踐、感悟的機會,同時幫助學生學會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通過肢體語言的融入,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還能夠實現(xiàn)審美能力的提升,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肢體語言的應用,為學生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提升教學水平,促進音樂教學的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宋艷瓊.讓音樂教學在律動中煥發(fā)生機——淺談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教學論壇(教學版),2011(02).
[2]高宇.淺議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J].音樂時空,2014(07).
[3]李娜.淺談小學音樂課中的肢體語言藝術[J].黑河教育,2014(11).
[4]郭欣艷.分析多元文化音樂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