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導學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建議教師結合實際學情與教學現狀編寫和應用導學案,借助導學案的優(yōu)勢促進教學質量與學生化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導學案 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2A-0145-02
九年級作為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啟蒙階段,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與鞏固基礎知識同樣重要,不過由于任務重、時間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常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主要鍛煉學生的解題技巧與應試能力,而忽略了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以固有的教學資源和教材內容為依托,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與認知水平設計和應用導學案,努力構建精彩又高效的化學課堂。
一、精心設計導學案,深入把握教學內容
導學案由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訂而成,其以新課標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擁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想有效運用導學案,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導學案,深入把握教學內容,結合教材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目標和知識要點,吸引學生自覺、踴躍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誘發(fā)其學習動力與渴望,確保他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了解與掌握新知識。
在教學《氧氣》一課時,教師圍繞教材內容設計一系列梯度性和生活化問題的導學案,促進學生思考,包括:氧氣的物理性質是什么?魚兒能在水中存活說明水中溶有氧氣嗎?把帶火星的木條深入氧氣瓶內,仔細觀察木條放入瓶中與瓶外的現象有什么不同?硫在空氣中、氧氣中的燃燒現象有什么不同?碳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木炭和硫分別在空氣和氧氣里燃燒的現象不同,這說明什么?通過設計這樣的導學案,引導學生尋求答案,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同時,針對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教師可在導學案中設置問題:你見過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嗎?鐵絲在氧氣中也能燃燒嗎?為什么要在集氣瓶中放入少量的水?如果實驗觀察不到火星四射,你認為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設計導學案,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就能夠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一些基礎性的問題,提高學習化學知識的信心。
二、利用導學案導學,引領學生自主學習
導學案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呈現導學案,使其按照導學案的步驟和內容逐一展開學習,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導學案的導學作用,給學生留出充足的學習時間與思考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把導學案與教材內容進行對比,并根據導學案的提示學習新課知識內容,同時將遇到的疑難點記錄下來,在學生全部完成學習后進行統一整理,著重講解。
以《分子和原子》教學為例,教師在導學案中先呈現生活化問題:打開香水瓶塞,我們?yōu)槭裁磿劦较阄叮刻欠湃胨袨槭裁磿Р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討論,從他們熟悉的生活化現象切入,順利導入新課。接著,教師演示導學案中“品紅的擴散”實驗,提問: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么能擴散?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然后說說他們的發(fā)現及思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之后,教師講述:在很久以前許多學者就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究,提出物質是由不連續(xù)的微小粒子構成的設想。由此,幫助學生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觀點。隨后師生一起動手操作導學案中的小實驗:用手對著臉輕輕扇動,感受分子對臉撞擊的感覺,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肉眼看不見的分子真實存在嗎?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物質在放大情況的分子和原子,引發(fā)他們探索微觀世界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運用導學案問題,促使學生合作探究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導學案,學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僅靠個人能力難以解決,教師可組織他們把這些問題呈現出來一起討論,引導他們開展合作探究,培養(yǎng)他們的協作意識與團隊精神。由于初中生個體差異明顯,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教師應該先組織他們進行自主交流,討論與分析問題,活躍課堂氣氛,并做好組織與指導工作,使其深入了解所學內容,解決學習難點,并形成良好的化學學習氛圍。
在《水的組成》教學中,教師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設計導學案,通過氫氣燃燒現象分析水的組成,利用水的電解實驗證明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簡單介紹水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氫氣燃燒和電解水這兩個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導學案,并針對實驗原理和現象難以透徹理解的問題在課堂上示范氫氣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根據化學反應表達式“氫氣+氧氣[點燃]水”分析水的組成,讓他們深刻理解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之后,教師展示電解水的實驗裝置,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再次證明水的組成,分別收集正極和負極所產生的氣體,并檢驗氣體,引導他們從微觀視角分析水的組成,鞏固化學變化的實質,進而透徹理解新知識。
四、合理應用導學案,改進師生互動效果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根據知識的特點與學生的個性設計導學案,使其能夠完成導學案中的大部分問題任務。這就要求初中化學教師合理設計和應用導學案,打造一些師生互動的契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圍繞導學案主動提出個人對化學知識要點的看法與見解,鼓勵他們自由交流、暢所欲言,思維得以發(fā)散和碰撞,最終改進師生互動的效果,促進新課學習。
在《燃燒與滅火》教學中,由于燃燒和滅火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初中生已經知道很多促進燃燒和幫助滅火的方法,教師在導學案中引導他們把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化學知識聯系起來,讓他們自由表述燃燒和滅火的原理。接著,教師表演導學案中的小魔術“滴水點燈”:用滴管往酒精燈的燈頭上滴一滴水,酒精燈瞬間被點燃。然后提問:水能使酒精燈燃燒,那物質燃燒需要什么條件?學生在討論中假設:需要最低溫度、可燃物和氧氣。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操作導學案中的實驗,在燒杯中放入一定量的熱水,再放一小塊白磷于水中;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等體積的紅磷和白磷;將一個漏斗倒扣在水中白磷上。讓他們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試管中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的原因,從而驗證猜想。
五、借助導學案釋疑,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導學案,關鍵在于幫助學生解惑釋疑、歸納總結,顧名思義就是帶領學生解答化學學習中的難點和疑點。學生通過自主交流與討論,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無法解答的疑惑,教師應收集歸納這些疑問,然后認真講解答疑,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在講解導學案中的疑點時,需引導學生用心思考,培養(yǎng)他們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吸收與內化化學知識,增強記憶效果。
在教學《質量守恒定律》過程中,教師在導學案中要求學生寫出白磷在氧氣中燃燒,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提出問題:化學反應特征是生成新的物質,發(fā)生質的變化,那么反應物的質量與生成物的質量之間是否存在變化?引導他們交流、討論,對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做出盡可能多的假設或猜想: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可能增加、減少、不變,或者在某些反應中可能增加、減少和不變。這時,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實驗檢測幾個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研究出現的情況,將他們分組實驗,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進行實驗,要求如實記錄實驗現象、物質的狀態(tài)、反應前后質量的變化等信息。完成實驗之后,每個小組派代表匯報,師生一起歸納質量守恒定律,進而幫助學生學習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提高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導學案,是對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教師需努力發(fā)揮出導學案的優(yōu)勢和作用,精心設計導學案,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幫助他們解疑釋惑,使其透徹理解化學知識,掌握化學技能。
作者簡介:龍玉耀(1979— ),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