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利
摘 要: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教師就要把有效提問作為教學重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思考與探究,以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文章從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意義和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兩方面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策略;教學效率;教學質(zhì)量;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5-0076-02
閱讀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認知,更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信息獲取能力。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然而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閱讀課上教師多是以講代讀,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閱讀體驗不夠豐富,閱讀教學效果不夠理想。而將提問的方式運用于閱讀教學,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并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科學有效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能活躍課堂氣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構(gòu)建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策略進行探究。
一、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意義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是師生對話的橋梁,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提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師生交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科學有效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是給學生直接講解文章內(nèi)容,學生被動地接受,這不僅不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還會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學習氛圍十分沉悶,很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無法對閱讀教學產(chǎn)生激情和積極性,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由此看來,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一些科學有效的問題,以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
二、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
1.設計相應的問題,提高學生預習效果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前讓學生進行預習,這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緊跟教師的思路,進入最佳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在預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監(jiān)督,以提高預習效果。只有高效的課前預習,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有效的作用。教師在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時,要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相應的預習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解決這些問題,以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效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散步》一文時,教師可提前讓學生進行預習,并設計相應的預習問題,如: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通過事情的講述,你覺得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試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教師設計科學有效的課前預習問題,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前預習,從而提高預習效果,以保證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跟上教師的思路,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
2.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
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思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和學習質(zhì)量,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的深度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拓展,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透徹,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zhì)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可設計相關(guān)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深度探究,從而讓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透徹。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文章結(jié)尾不斷重復母親說的那句“好好兒活”的話的含義進行深度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深深地懂得:作者已經(jīng)懂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不再慨嘆命運的無情,會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教師通過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深度探究,從而對文章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透徹,提高閱讀效果,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
3.留有思考時間,提高學生閱讀實效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出相應的思考時間,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在閱讀教學開始前,教師可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以提高閱讀實效。在閱讀完成后,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共同回答問題。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一文時,教師在開始教學之前,可提前讓學生進行預習,并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如:這篇文章講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說一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實效。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討論交流,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教師采用這種閱讀訓練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能快速地抓住文章重點,提高閱讀效率,構(gòu)建高效語文課堂。
4.開展教學活動,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教師一定要注重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問題解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問題思考中來,才能有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因此,在日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活動,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定數(shù)量的問題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應的問題進行回答,回答正確率高的小組獲勝。開展競賽活動,能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使自己的小組在課堂上取得良好的成績,小組成員就要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有效地推動語文閱讀教學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