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至理名言,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一定要深刻領會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時俱進,群策群力,勇于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積極營造新穎化、趣味化、科學化和探究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星空中展翅翱翔。本文拋磚引玉,期待大家一起商榷。
【關鍵詞】 ?媒體技術;探究能力;開放設問;大膽質疑;初中生物
無論是“15/20/10”的教學模式,還是“三段四模塊”的革新措施,課堂提問一直占據著“半壁江山”,尤其是行之有效的初中生物課堂提問,既是強化學生記憶和激活創(chuàng)新思維的催化劑,也是師生與生生互動合作的平臺,為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鋪平道路。
一、借助媒體技術,引入概念提問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許多概念比較抽象,假如教師只是采取單刀直入的口頭提問形式,往往不能誘發(fā)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應充分發(fā)揮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積極營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自然引入新概念,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植物對水分的吸收”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弄清楚根毛吸水過程和細胞吸水原理,就在備課時先從網上下載了“細胞吸水、失水過程”三維立體動感畫面以及“根毛吸水過程”的flash動畫;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我就直接打開上述課前制作課件展示上述精彩的情境,同學們一邊觀賞,一邊蕩起思索的情感漣漪;接著,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三大問題:(1)植物細胞一般符合什么條件就能處于吸水狀態(tài)?(2)常見的植物根毛細胞通過哪些途徑吸水的?(3)水分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然后,要求各學習小組緊緊圍繞上述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梢?,通過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亢奮狀態(tài),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二、適度提出問題,培養(yǎng)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由于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先導,因此,進一步完善初中生物提問細節(jié)至關重要,但必須把握“四個維度”:
1.難易適度:教師提出的問題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應該讓學生通過“跳一跳”后順利地摘到“桃子”;否則,不能真正發(fā)揮提問的優(yōu)勢,甚至會出現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良現象。
2.跨度適中:教師只有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相應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理清前后問題之間的有機聯系,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協調發(fā)展。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呼吸作用”一課時,就開門見山地提問:“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分別怎樣的?”頓時,教室里的討論聲此起彼伏,同學們紛紛發(fā)表了各自的觀點與想法,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光合作用的實質不僅把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而且逐步實現光能向化學能轉化,并且貯藏于對應的有機物中。
3.顯示梯度:所謂梯度充分體現了“由易而難,由小到大”的原則,能達到層層遞進和融會貫通的目標。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正確區(qū)分“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時,先通過溫故知新的方式回顧種子、葉、根、莖、花等舊知識,初步實現化大為小的宗旨;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之間有什么異同?”這一核心課題,從而非常順利了達成課堂三維教學目標。
4.疏密有度:疏密合理是高效課堂提問的顯著特征,教師提出的問題除了營造師生互動的高潮氛圍以外,還要產生片刻的停頓,讓學生腦海里的信息通過梳理與加工后,深層次把握問題的實質。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參與“光合作用需要光和葉綠體”的小實驗時,要求學生緊緊圍繞以下問題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的實驗時,為什么必須將摘下的葉片放置于酒精里隔水加熱?是否可以找到正確鑒定種子內貯藏有淀粉的辦法?由于上述問題疏密有度,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效率。
三、嘗試開放設問,拓寬知識視野
開放性提問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張開求異思維的翅膀,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思考與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穩(wěn)步提升。一般而言,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出開放性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形式:“若……,則……”“假如……,就……” “如果……,那么……”“你是否有更佳的辦法解決問題嗎?”以及“難道這是解答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嗎?”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測定某種食物中能量”這一小實驗時,就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若水升溫消耗的熱量低于大豆的燃燒熱,大豆燃燒所損失的熱量則流向何方呢?”此時,各學習小組一邊動手實驗,一邊仔細觀察與思考,并提出了幾個言之有理的主張,為進一步完善實驗裝置的改進和實驗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喜人。
四、鼓勵大膽質疑,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
有人認為教師才有資格進行課堂提問,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進行大膽質疑屬于新課程改革形勢下一個亮點,尤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鼓勵學生勇于向“學術權威”或“師道尊嚴”挑戰(zhàn),勇于樹立發(fā)散思維意識,學會自主提問和同學之間相互傾聽,逐步把課堂上的一些疑難問題下放給學生,讓問題成為學生積極展示自我的平臺。
例如:當學生基本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新知識后,筆者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通過發(fā)散思維發(fā)現新問題,并勇于提出質疑,最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經過大家集思廣益地研討,不少學生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提出了如下問題:(1)如果我是一位農學家,那么如何讓農民種的植物果實更加香甜高產呢?(2)每天早晨東方的太陽沒有升起之前,我如何勸說奶奶不到公園里散步或者跳舞呢?這些問題看上去樸實無華,但其實質充分凸顯了學生主體地位,高階思維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了錘煉。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至理名言,但愿大家深刻領會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時俱進,群策群力,勇于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積極營造新穎化、趣味化、科學化和探究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星空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