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摘 要:具象思維凝聚著人類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造力,其常常通過聯想比附的方法將抽象概括的內容具體形象化。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常常通過蘊意豐富的意象來傳情達意。在詩歌教學中,通過具象化的方法創(chuàng)境揣意、聯想想象,讓學生們能更深切地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提升思維品質,激發(fā)學習興趣。
關鍵詞:思維訓練;具象思維;聯想想象
具象思維是指具體的形象思維,它代表著人類所獨有的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造力。漢語的具象性主要指漢語習慣于用直觀、形象的方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用意象組合的方法使語言表述富于圖像化,用聯想、比附的方法來論述抽象的概念道理。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漢語的具象性特點,培養(yǎng)、訓練孩子深刻、廣闊,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詩歌的情感又是最具含蓄性的藝術表達。如何讓學生具象、深入地體會文意,揣摩文情呢?
一、具化背景,創(chuàng)境導入
讀詩其實是讀人。詩歌的教學中,摸索背景、人物經歷,為詩歌教學創(chuàng)設了教學的情境,對學生具象地了解品讀詩歌至關重要。
例如,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中,題目中說到的王昌齡,是詩人李白的好友,這是個怎樣的人物呢?具體地了解了他,將有利于更充分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和“詩家夫子”,曾在西北邊塞,寫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千古絕唱以及“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悲壯詩句。后參加科考,并得中進士,又參加了博學鴻詞科考試奪得魁首,但并未受重用,僅被授予河南汜水縣尉。因書寫內心的憂愁,與太平盛世不相和諧,被貶嶺南,次年遇赦北還,結識了李白。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兩人交往密切。曾與友人辛漸在芙蓉樓送別,流露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聲。后又因言被貶龍標尉。
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剛剛脫離困境的他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的不幸消息,嘆息之余,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
從對王昌齡的生平簡介中,我們能感受到他是個極有才華、有抱負,不拘小節(jié),有一顆純潔的心,率性單純,但在現實中屢遭波折的人。對于這樣的一個友人的再次貶謫,李白內心是該有多么復雜的情感啊。通過對人物經歷的具化介紹,使我們對王昌齡這一人物形象、遭遇有了具象化的認識,進而拉近了與古人的距離,似乎也更能去切身體會李白遙寄此詩傳達的心意。
背景是對內容學習的鋪墊,具體詳細的背景介紹,即是為內容的學習、情感的把握創(chuàng)設了情境,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地融入其中,設身處地去感受形象,領悟作者傳達的情感。
二、具化朗讀,把握核心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理解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尤其是詩歌,更要讀出輕重緩急、節(jié)奏停連,讀出韻味,讀出情感。
聞/王昌齡 / 左遷龍標 / 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 / 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 / 過-五-溪。
我寄愁心 / 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朗讀,是通過語音語調的高低錯落、抑揚頓挫,來具象地感知文本,恰如其分地朗讀,對于把握詩意詩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花“落盡”,子規(guī)“啼叫”凸顯了景物的特點,呈現蕭條的感覺,整個的節(jié)奏在讀的時候就應該是舒緩些的,語調是低沉些的?!斑^五溪”三個字延長音調,就將路途的綿延、遙遠、艱辛凸顯了出來?!俺钚摹笔侨牡暮诵脑~,理應重讀,將詩人對友人的全部復雜、豐富的情感都集中在了其中,飽含深意。“直到”意為“一直送到”,似乎能感受到“明月”的執(zhí)著,即友人的一片深情。
不難發(fā)現,本首詩的詩眼是“我寄愁心與明月”,其中的“愁心”耐人尋味,是作者心中蘊含著的豐富、復雜的情感高度具象的提煉,這是一種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化抽象為具體”的手法。揣摩其中的復雜情感,需要我們融入詩人、融入王昌齡的經歷遭遇,站在好友李白的角度,進而去感同身受這其中蘊含著的豐富感情:學生結合文中“過五溪”的敘述,感受到對友人被貶地之遙遠,必然跋涉艱難的擔憂;結合詩人的坎坷經歷,學生能感受對老友坎坷遭遇的深切同情;這樣一個有才干、純凈的王昌齡屢次遭貶,僅因言語的不合時宜,學生能感受到對當時殘酷現實的憤慨不平;當然還有懇切的思念、熱誠的關懷,以及對友人的勸勉和慰藉。
三、具化意象,揣析情感
讀詩即是讀意象。部分教師在處理品讀意象的環(huán)節(jié)中,往往做得很粗糙,很含糊,往往缺乏具體的操作步驟,問題的設置也較為單一,很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目的。
如何有條理地指導學生品析,才能讓學生對意象形成一個較為具體生動的印象?我們不妨參照下面的這個例子,學學對意象的具體賞讀方法。
1.“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描繪了哪兩種景物?
2.我們常送鮮花以表達情感,請舉兩例?!叭缁ㄋ朴瘛薄盎幽耆A”的“花”象征了什么?“落花流水”的“花”又象征了什么?
3.關于“杜鵑”,穿插介紹“子規(guī)又叫杜鵑,對這種鳥你知道些什么?
答:春夏季節(jié),杜鵑徹夜不停啼鳴。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啼叫的時節(jié),正直杜鵑花盛開,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容易觸動人們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p>
從中你了解了些什么?關于杜鵑流血,你有怎樣的感受?
4.想象所描繪的畫面。
5.景中蘊含了怎樣的感情?詩人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呢?
6.你能否發(fā)現景物特點與抒發(fā)感情之間的關系?
答:楊花? ? ? ? →? ? ? ? ? 人的? ? ? →? ? ? 離愁
飄落? 相似聯想? ? 漂泊? ? 蘊含? ? 別緒
仿句練習:我送你一朵水仙花,象征你的高雅。
我送你______,象征______。
整個意象賞析過程的操作是具象化的、有層次的。為何選擇“楊花”作為意象,不選其他的花呢?那楊花的特性肯定是與詩人所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相吻合的。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性,因而也兼具了不同的象征意義,進而進行思維拓展,舉一些不同的鮮花表達不同情感的例子,由課內延伸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即使是同一個“花”字,在不同的詞語中,它傳達出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延伸拓展,學生會覺得很有意思,在拓展的過程中不斷地鍛煉著他們的思維。
總之,教學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了思維的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詩歌是生動的,富含想象的,靈動的,只有通過不斷地調動學生的聯想想象,通過“具化背景”“ 具化朗讀”“ 具化意象”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具象思維,才能讓學生深切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領略其中飽含著的生命活力,尋覓到詩歌教學的活水源頭!
參考文獻
[1]胡瑋瑋.初中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楊啟光.試論漢字和漢民族的具象思維方式[J].漢字文化,1997(4):20-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