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探究式教學能夠讓學生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掌握鮮活真實的新知,從而使知識變得充滿生機。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運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從而使新知直觀形象的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樣的教學,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課堂,讓生物教學變得生機盎然,更能夠讓生物知識具體真實,吸引學生懷有極大的熱情投身新知的學習中。
關鍵詞:初中生物 ?探究式學習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1 ? ? ? ? 文獻標識碼:C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3-0101-01
探究式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xiàn)成的結論?!边@樣看來,探究式教學猶如針對我國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而提出來的,就是要把老師主宰的課堂還給學生,把老師操控學生變成學生自主學習,就是不要僅僅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真正做到了用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學會互助合作,讓探究式教學更高效、更優(yōu)質。
1 ? 用問題引導學生
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并不是意味著老師就可以袖手旁觀、無所事事了,相反老師的任務應該更重一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老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尋找研究一個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并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問題,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學生在探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必須積極地隨時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
在初中生物《人體的神經調節(jié)》一課的教學中,首先利用一個問題“人體是如何搜集各種信息”的來導入課堂。接下來,老師安排了需要探究的問題:仔細觀察神經元的結構示意圖,然后完成老師布置的相關任務。第一個任務,總結神經元的概念,并能夠用圖表的形式解釋神經元的結構。第二個問題,概括神經纖維和神經的概念,總結神經元的功能,同時能夠繪制出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最后老師還安排了課外需要探究的問題,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分析、比較神經元與普通動物細胞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這節(jié)課,就是由一個個非常清晰的任務構成的,學生有了明確的任務,在這個任務的驅動下,就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探究之中。所以,我們應該明白,課堂上明確的任務非常重要,這個任務能夠引領學生的探究方向,避免學生探究的盲目性。
2 ? 讓學生動手操作
探究式教學還包括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生的動手操作。初中學生他們內在的邏輯思維并不是非常成熟,如果老師總是要求學生“在腦袋里”“在心里”進行抽象地思考,學習效果就不會很好。而動手操作則不同,動手操作一方面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動手操作會非常直觀地把各種現(xiàn)象和理論呈現(xiàn)出來,這種直觀的教學情境更有利于初中學生的觀察,更能夠幫助他們思考,畢竟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非常發(fā)達的。
在初中生物《生物體的基本結構》一節(jié)的教學中,重點是觀察細胞的結構。老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視頻給學生展示“如何制作洋蔥鱗片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展示的過程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對有疑問的地方積極提問,以便和老師、同學共同解決。接下來,就是學生的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小到如何擦拭載玻片,大到如何撕扯洋蔥葉表皮,如何攝取人體口腔細胞,都要嚴格按照視頻中展示的步驟和老師提出的注意事項進行。在動手操作和真實觀察的基礎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動手繪出觀察到的洋蔥細胞和人體口腔細胞的示意圖。
細胞的結構學生看不到、摸不到,即便是能夠從教材中觀察到圖片,但是也不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記憶的深刻。在教學中,讓學生制作臨時玻片,繪制細胞示意圖的過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探究過程,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的快樂。
3 ? 使學生學會合作
英國學者貝爾納曾經說過:“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不是未知的東西。”這個看似非常不合理的說法仔細研究下來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學生在探究一個問題時,很容易被已有的想法,已有的知識所局限,很容易走入極端,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鉆牛角尖”。而合作卻不同,合作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研究、集思廣益,那么一個同學的認知或許就能夠讓另一個同學的認知豁然開朗。
初中生物《生物的遺傳》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生物的性狀、基因、染色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老師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兒子長得像父親導入課堂。接下來老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然后每個小組選擇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比如探究兒子的眼睛隨了爸爸和媽媽,這是一種遺傳傳遞的方式,那么除了這種方式還會不會有其他的方式呢。再比如老師給出了動植物包括人、牛、水稻、玉米的染色體數(shù)目,然后學生分組討論從四種生物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中可以得出什么生物結論。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激活學生的合作熱情需要我們教師搭建學生合作的平臺。學生在課堂合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學習小組。并且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更要互相依賴。老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單個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夠完成許多事業(yè)”。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時刻需要注意的問題。最后我們要明白,追求課堂高效的路是沒有止境的,無論是什么學科教學的老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先進理念,改變陳舊教學模式,用一切可行的、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習、培育學生。
參考文獻:
[1] 徐貴生.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2016.
[2] 夏秋娥.初中生物探究式課堂教學設計模式[J].中學生物教學,2004.
[3] 翟紅.試論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