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生態(tài)對美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更是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中小學語文教學當中也融入了生態(tài)美育元素,希望學生有感而發(f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提高感悟能力。文章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分析了生態(tài)美育視域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希望對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有所助益。
【關鍵詞】生態(tài)美育;中小學語文教學;美育教育
一、引言
生態(tài)美育是一種新的美育教育的形態(tài),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是指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美來教育青年一代,提高他們的審美,讓他們學會從生態(tài)和審美的角度對待生命和環(huán)境,以及人與人的關系。近年來,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在生態(tài)美育的視域下進行語文教學才能激發(fā)中小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提高中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
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紙船和風箏》這篇課文,大意是講了一只小熊和一只小松鼠這兩只小動物因為一只紙船和一只風箏的關系成為好朋友,可是不久兩只小動物就因為一點芝麻小事吵架了,雖然因為吵架它們之間的友誼出現了裂痕,但是最終還是借著紙船和風箏又將友誼之舟修補完好。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關注重點引到友誼上來,讓他們好好體會小熊和小松鼠是好朋友的時候多么快樂,而友誼破裂時又是多么的傷心,以此來引導他們意識到朋友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一下自己和好朋友的友誼是如何建立的,跟好朋友之間有沒有發(fā)生摩擦,有沒有吵架,后來關系又如何了,自己可以為朋友做點什么事情等問題,引導學生考慮到人和人之間相處的重要性和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正確心態(tài)。
二、生態(tài)美育教學切入點
1.人與自然的關系
生態(tài)美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切入點就是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和諧,才會有人的長久發(fā)展,才能有自然的長久平衡。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教師需要將生態(tài)美育融合到語文教學當中,以增強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意識。
2.人與人的關系
語文課程不是單純的一門語言教學課程,它還有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功能。班級和學校也可以說是縮小版的社會,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都是人際交往的組成部分,教師有義務在教學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3.人與自己關系
在小學和中學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們的心靈是純潔美麗的,他們的世界是新鮮多彩的,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強烈的,此時正是建立積極樂觀、勇敢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的最好的時間[1]。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態(tài)美育的語文課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生態(tài)美育視域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語文課程不單單是一門語言課,更是一門人文課程。將生態(tài)美育融入中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是指中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領悟人生和重視人文。
1.通過閱讀和課文欣賞生態(tài)美
中小學的語文教材當中收入了不少描述自然和生態(tài)之美的課文。面對這樣的課文,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一定不能浪費機會,應該帶領學生認真賞讀,必要的時候聲情并茂地朗讀,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感受自然之美。在感受美麗的自然景物的同時,學生還可以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某中學語文教師在講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時候,首先安排學生自由閱讀,等學生對文章有了大體了解之后,教師示范帶有感情地朗讀語言描寫優(yōu)美的段落,后面選取的段落則邀請學生來朗讀,以帶動全體學生將真情實感帶到文章當中。教師朗讀的段落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讀完之后對文字和內容作詳細的講解,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的喜愛之情,同時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展現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月光照耀下的荷塘里面,層層疊疊的荷葉中,零零星星地透出來白色的荷花,有的已經盛開,有的只是花骨朵……使學生在欣賞美景分析美文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又能深切體會到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2]。
2.聯系生活,引導學生發(fā)現自然美
小學生和初中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小學生,鑒于他們的年齡和身心發(fā)展特點,從人人熟悉的生活入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找春天》這篇課文的時候,不但在課堂上播放了歌曲《春天在哪里》,而且組織學生們到學校的花園和校外的田野里去找春天。這時的小學生非常活躍,有的說:“我找到春天啦,小草從土里鉆出來了。”有的說:“春天在這里,野花都開了?!边€有的同學說:“柳樹變綠啦,樹上發(fā)出嫩芽。”……活動結束后,教師又布置了請學生家長帶學生去公園等地方找春天這樣的活動,鼓勵學生們將自己眼中最美的春天景色畫出來,并配上文字解說,讓學生們把找春天的經過寫下來。有的小學生還用了“一邊……一邊……”這樣的關聯詞,而且表達通順,語言也很活潑。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不但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而且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詞匯積累,加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還引導學生們發(fā)現了春天的美,發(fā)現了自然的美,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對自然產生愛護之情[3]。
3.強調體會人文情懷
我們強調生態(tài)美育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包含了世間萬事萬物,一切生物,一切自然環(huán)境等,這是一種富含人文情懷的理念。提倡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融入生態(tài)美育教育,在帶領學生體會和領悟生命的意義同時,培養(yǎng)一種人文情懷,即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發(fā)掘能力,通過細細品味一字一句,發(fā)現文章對心靈的洗滌。
比如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講完五年級課文《珍珠鳥》之后,帶領學生細細地品味課文,詩情畫意的語言讓人很容易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來一幅人鳥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作者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更生動地表現出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日益親近的過程。課文最后一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其實都可以形成互相信賴的關系,關鍵在于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決定了人和自然能否以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共同發(fā)展,進而領悟到人應該尊重生命,任何形式的生命體都是自然和生態(tài)的一部分,最終提高到對自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的層面[4]。
又如教師可以通過對《白楊》這篇課文的講解和作者對白楊樹的極強的生命力的大力贊揚,引導學生學習白楊樹堅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正直的人生態(tài)度,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5]。
4.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生態(tài)之美
一切教育最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創(chuàng)造,生態(tài)美育不單單重視理論上的美,更加強調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美。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當中融入生態(tài)美育,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現實環(huán)境相結合,充分利用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和日常生活狀態(tài)的關系,在向學生盡可能多地傳授知識的同時,又能使學生收獲美的享受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并且在實踐生活中加以創(chuàng)造[6]。
四、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tài)美育已經成為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中小學階段是進行生態(tài)美育教育效果最好的階段。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正在努力通過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生態(tài)美育。家長和社會也應該積極參與,將生態(tài)美育和學校教育、現實生活相結合,共同打造完善的生態(tài)美育,提高中小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中小學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平衡發(fā)展為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王秀萍.原生態(tài)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設計[J].內蒙古教育(B),2017(11):120-121.
姜琴.生態(tài)化視域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7(01):29-30.
馬文祥.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07):37.
羅強.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美育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9):123-124.
宋廣玲.生態(tài)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J].新課程評論,2017(04):90-96.
王艷.發(fā)現,感悟,體驗,創(chuàng)造——淺談語文學科中的美育教育[J].青春歲月,2017(2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