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紅梅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現(xiàn)如今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注重誦讀、解讀關鍵句、注重遷移運用等具體教學策略,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學現(xiàn)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 01-0021-02
文言文音律工整,言簡意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模式單一
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教法過于單一、僵化,大部分都是先介紹作者的簡介,寫作的時代背景,然后對文章中的字詞進行逐個翻譯,最后串聯(lián)成句,翻譯全文,最后進行內容上的分析。
2.“文”與“言”的割裂
“重言輕文”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文”“言”之間的矛盾突出。一是重“言”輕“文”。有的教師認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都在語言分析上,只要解決語言上的問題,閱讀和學習文言文就會變得十分簡單。因此,部分教師將文言文教學等同于古漢語教學,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字詞的詳細解讀和翻譯上,立志要把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翻譯到位,這樣的做法導致文質兼美的文章變得支離破碎、晦澀生硬,不能展現(xiàn)出其富含的文學韻味,同時,機械地讓學生記憶文章內容,會使學生認為文言文是枯燥無味的。二是重“文”輕“言”。有的教師過于注重文言文的文學性質,在講課時將文章的藝術特色、人物形象、思想感情講得聲情并茂,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課后對于練習中的翻譯題等,他們就只能抓耳撓腮。因此教師需要重新認識“文”與“言”的含義,正確處理“文”與“言”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關系。教學時,不管是以“言”帶“文”還是以“文”帶“言”,都要做到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因為“文”與“言”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1.注重多樣的誦讀
誦讀不僅是主要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而且是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效果和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誦讀,學生可以理解和感受文章,抓住重點的字詞句,學習文言基礎知識。文學的部分生命是存在于“聲音”之中的,在誦讀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語氣、語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他們能夠感受文章的基調,體會作者的情感,還原文章描寫的情和景,領略文言的文化魅力。例如在教學《木蘭詩》時,可以這樣設計:
一是初步朗讀,感知文章的語言。學生先自讀,將字音和節(jié)奏都掌握.然后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讓學生從中感知文章內容,最后學生再次誦讀,要將情感變化讀出來。
二是口譯,讓學生復述文章的大致意思。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先自行默讀課文,將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然后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討論疑點,推求詞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出并糾正學生的錯誤,最后師生共同厘清文章的整體含義。
三是全文誦讀,積累文章中的文言知識,感受文言文的文化魅力。①復沓句接讀。比如師生之間接讀“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等,同時讓學生明確“何所思、何所憶”要如何進行翻譯。②對偶句互讀。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對偶句進行互讀,比如“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等,要詳細解讀“赴”和“度”這兩個字,指出“赴”寫出了木蘭奔赴沙場的決心,“度”寫出了木蘭轉戰(zhàn)南北的身姿。這篇文章中最有特色的當屬互文,互文的特點就是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錯的,解讀時要將它們當成一個整體,不能分離開來。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形容木蘭到處配備戰(zhàn)具,并不是真的一個地方買一個東西。③頂真句和排比句輪讀。引導學生認識頂真句、通假字等。④關鍵的語句要反復誦讀。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關鍵詞句,然后帶領學生反復誦讀。
2.抓住關奠句
文言文中的主旨句、總寫句或經典的句子都可以作為解讀的突破口。利用關鍵句展開教學活動,探究文章的人文內涵,能夠帶動文言基礎知識的教學。例如《答謝中書書》全文僅僅六十八個字就描寫了四季晨昏、山川樹木、飛禽走獸等內容,屬于山水名作。在學習本文時,除了解讀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描繪與歌頌以外,還應該從借景抒情的角度,探究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表達思想感情的。因此,教師應帶領學生找出文章的關鍵句,從關鍵句出發(fā),了解作者的表達特色,進而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文言基礎知識。
教師在整體分析文章后,引導學生說出欣賞這個景色的人有陶弘景、謝中書、謝靈運。然后重點介紹謝靈運,引導學生分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并發(fā)現(xiàn)“作者將自己與謝靈運對比”的含義。繼而回顧所學,梳理學過的包含作者將自己與名人對比的內容的作品——《陋室銘》。將《陋室銘》表達的意思回顧分析,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陶弘景要寫這篇《答謝中書書》?引導學生感受:在作者心中,謝中書是一個能夠一起談山論水、有相同喜好的朋友,且作者認為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分享交流是—件快事。接著總結文章主旨:表達作者沉醉于山水的喜悅以及有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體現(xiàn)出作者隱居后的志趣。最后提出:除了“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文章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感情的句子嗎?這樣—來學生就會找出其他的句子,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與文章表達的情感后,再帶領學生探究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使本文語言如此精練的,文中的一些表述能否加減字詞等問題,以此加深學生對判斷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的理解。
教師從分析關鍵句人手,讓學生在互動中落實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在把握感情的過程中掌握文言的詞法、語法。這種有層次的理解文章的方式,避免了破碎性的解讀,不會使學生混亂或覺得枯燥,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3.注重遷移運用
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文言基礎知識,并利用所學知識解讀新的文言文;在課內積極儲備文學常識,在課外不斷補充學習,豐富積累。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特殊知識點分類歸納整理,比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多音詞、倒裝句等,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并使其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中學習到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積極地運用到課外閱讀上。例如,在教學完《送東陽馬生序》后,讓學生運用在課堂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王冕求學》,進而體會刻苦求學的重要性。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解讀重點的字詞句,了解文章的內涵,感知文章的情感,進而讓他們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連曉冉.“文”“言”合一:初中文言文教學之突破[J].語文學刊,2018(5):104-108.
(特約編輯 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