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
[摘 要] 概念是構成生物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內容,“迷思”是學生已有經驗與科學客觀事實不符的認知沖突,妨礙學生生物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狻懊运肌睂ι锔拍畹慕虒W來說,要從概念的引入、情境的創(chuàng)設、內涵的挖掘等方面,幫助學生理解,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 初中生物;概念教學;改進策略
概念是生物課知識的基礎和精髓,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概念的導入、建構、深化,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提升生物學習質量。一些學生因認知差異性,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存在“迷思”問題。如“基因”概念,有學生認為是“DNA”,有學生認為“基因”“染色體”“DNA”是同一事物。對這些概念理解的千差萬別,都將影響學生對生物學科認知結構的科學建構。因此,教師要立足概念,引領學生走出“迷思”。
一、引入概念構圖,糾正學生“認知沖突”
對生物概念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概念構圖來表征生物知識。通過對基本概念有機聯(lián)系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新舊知識點,辨析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化解學生的“認知沖突”,走出“迷思”。對概念的理解,主要反映了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完整構建,通過合作學習,結合小組交流與討論,來繪制和完善生物概念圖,讓學生正確認識概念的內涵。如在“生物的遺傳與變異”中,對于“基因”“染色體”“DNA”,以及“性狀”“表現(xiàn)型”“基因型”等概念的理解,很多學生感到模糊不清。為此,首先,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對概念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的理解,展示“認知沖突”;其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生物概念進行交流,由組長進行總結歸納;最后,根據不同小組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制作概念構圖,讓學生能夠批判地認識概念圖,找到解釋概念的證據,從而深化概念的感知與應用。
二、運用POE策略,轉變“迷思”概念
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POE策略,即“預測、觀察、解釋”,來創(chuàng)設與概念相關聯(lián)的生物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對生物問題、生物概念的預測,暴露“認知沖突”,再通過對概念的觀察,借助其他直觀演示等方式,充分觀察“結果”與觀察前的預測“矛盾”,對這些“矛盾”進行解釋,轉變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迷思”束縛。在學習“傳染病及其預防”時,對于該節(jié)中的“傳染病”概念,很多學生認為“只要是人與人之間傳播的疾病都是傳染病”。事實上,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很多學生將字面意思與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從而表現(xiàn)出太多的“經驗性”認知。為此,教師可以以“齲齒”為例,對其傳播過程進行直觀呈現(xiàn)。首先,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對“齲齒”的理解,在觀察前預測“齲齒”是否屬于傳染病;然后,介紹“齲齒”的形成過程,播放與“齲齒”相關的視頻素材,讓學生從中觀察;接著,對傳染病進行介紹,讓學生明白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是傳染病的主要成因;隨后,再回顧“齲齒”等傳播過程,讓學生從中明晰傳染病的特點。對“齲齒”歸屬于傳染病,鼓勵學生解釋其原因,從而幫助學生走出“迷思”,重新構建正確的、科學的概念認知。
三、利用科學史,組織討論來透析概念的演進
學生對生物概念產生的“迷思”現(xiàn)象,與科學史上許多科學家認識生物學、研究生物學時產生的“迷思”具有相似性。由此,教師在課堂上導入科學史資料,讓學生了解不同概念產生的時代背景,了解相應科學家在探究實驗中所做的各種嘗試,從而幫助學生對科學史上的“迷思”概念,與當前教學中的“迷思”概念進行比較。這樣,學生就能意識到科學史中科學概念的探索過程,從而走出“迷思”。在學習“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一節(jié)的概念中,“光合作用”是關鍵點??梢越Y合校園中樹葉的生長圖片,鼓勵學生拓展想象空間,去思考“植物生長時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來自哪里?”這時,有學生認為,“植物所需營養(yǎng)來自土壤、水等”。隨后,教師呈現(xiàn)科學家在研究植物生長時所需營養(yǎng)問題中的“迷思”實驗,讓學生討論,在當時背景下,科學家為什么會出現(xiàn)“迷思”,結合“光合作用”實驗過程,讓學生歸納該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最后,在對“光合作用”進行全面發(fā)現(xiàn)、對比、交流中,讓學生逐漸構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
總之,生物學中的概念教學,往往包含諸多子概念的聯(lián)系。教師要積極搜集與概念相關的史料,聯(lián)系學情,讓學生從觀察、思考、探討中,把握生物學概念的邏輯關系?!懊运肌辈⒉豢膳?,教師要積極運用多種轉變策略,增進學生對生物概念的同化與順應,提高生物課堂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蔡舒艷.初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9(20):246-247.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