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舒
[摘? 要] 教學即喚醒. 通過激發(fā)師生內(nèi)在的積極品質(zhì),情感拉動喚起師生的積極情緒,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通過典型引導,目標設定,提升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 文章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立足于高中數(shù)學教學研究,從心靈、精神、行動三方面對學生全面喚醒,從而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自由自覺建構.
[關鍵詞] 喚醒;美學建構;高中數(shù)學教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為學生傳播道理,解決疑難問題. 高中的學生面對新的知識和更難理解的題目總會疑惑,長此以往就會變得麻木不仁,將自己求知的欲望埋于心底從而產(chǎn)生“反正也不會,隨便學學”“隨便寫寫,反正也考不好”之類的想法,而作為老師要做的就是要“喚醒”學生. 喚醒教育作為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具有更深的內(nèi)在意蘊與美學價值. 本文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立足于高中數(shù)學教學研究,從心靈、精神、行動三方面對學生全面喚醒,從而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自由自覺建構.
■心靈上的“喚醒”
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 ”這不光是簡單的一句飽含深度的語言,而是每名教師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茅塞頓開的真理. 教育,是一種喚醒,喚醒學生幼小的心靈,開啟他們的心智,讓他們順著正確的、健康的、幸福的人生價值觀積極樂觀地發(fā)展,于是,走進并喚醒學生的心靈顯得尤為重要.
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筆者曾經(jīng)觀摩了由徐州高級中學許亞慧老師執(zhí)教的一節(jié)《弧度制》課,片段如下:
師:身高用米作為單位度量,我們還知道千克是質(zhì)量單位,那么角的度量單位是什么?
生:度、分、秒
師:那1°的角是如何定義的?
生:1度角即用任意線段為半徑畫圓,其■為1°角.
師:很好,其實角的度量單位我們還可以用弧度來表示,首先在角度制下,r,l與n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去“喚醒”知識基礎,在學生回答的同時點擊幻燈片,得n=■.■)
師:在角度制下,我們研究載體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喚醒”學生知識理論支撐,組織學生思維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生:研究載體是圓,研究方法是等分圓法.
(問題是進一步探究弧所對的圓心角的大小與■的關系,將“未醒”的學生逐步“喚醒”,教師抓住了“學生的心靈”活動,使學生不感到重復與乏味)
上面的片段中,教師在講授新的知識點的過程中,設計創(chuàng)設一系列問題,喚醒學生還略帶稚嫩的心靈,點燃學生們的求知欲. 教師給予學生滿足感,用愛和責任給他們勇氣去追尋真理,而不是一時的“新鮮感”和“盲目跟風性學習”,讓思想與學識在課堂上相互碰撞,創(chuàng)造出真實的靈感.
■精神上的“喚醒”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指出教育的作用不是傳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在于喚醒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教育是把你學到的知識內(nèi)化成你的靈魂,從而喚醒精神世界中的學習知識的方法. 有些高中生缺乏學習興趣與社會責任感,我們對于學生精神的喚醒就顯得極其重要.
以筆者觀摩的《弧度制》這一課為例.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弧度制是由哪位科學家提出的嗎?
(教師想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弧度制的意義,需要追本溯源,利用數(shù)學史的知識從弧度制的基本思想對學生講解.)
生:(一臉茫然到迫切求知)
師:希臘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接受了巴比倫人發(fā)明的60進制,以度為單位,將圓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稱為1度,每度分為60小份,每1小份稱為1分. 這個階段是弧度制思想的萌芽階段,到1748年歐拉主張用半徑為單位來量弧長,正式提出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弧度制,歐拉是一位著名的數(shù)學家,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人類的數(shù)學事業(yè),在歐拉去世前的17年間,他雙目失明,但他繼續(xù)在黑暗的世界里憑著他的記憶和心算進行數(shù)學研究. 弧度制一詞是由愛爾蘭工程師湯姆森在1873年正式提出. (筆者發(fā)現(xiàn)所有的學生都在專注傾聽老師的講解)
葉圣陶曾說:教育是農(nóng)業(yè),不是工業(yè). 細細想來,身為老師的自己,不正應該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精神來喚醒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及他們內(nèi)在的精神. 學生有獨立的思考,有活力、有潛能,他們是帶著思考、興趣、需求走進課堂的. 可當教師的課不足以吸引他們時,發(fā)呆、打盹、聊天便會慢慢地涌現(xiàn),有時學生的打盹不一定是昨夜晚睡,也許只是課堂的無聊,才導致其毫無精神,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思考.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說:教育者非為以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文明的繼承者. 對學生精神上的“喚醒”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學生在情與智得到了升華與陶冶. 學生有了目標,有了動力,才會學習,去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并去解決. 學生有了獨立性與社會責任感、價值感后,會開始計劃自己的未來,有了對未來生活的思考. 學生會主動自覺地從內(nèi)心深處生發(fā)一種想學習、想前進的動力!
■行動上的“喚醒”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課堂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而想要一堂課生動精彩,主體仍在于學生,如若在一堂課上,只有老師在舞臺上進行一場無人觀看的獨角戲,而學生們都是一臉冷漠,愛聽不聽,那這一堂課注定是失敗的. 所以想要讓一堂課真正有意義,就需要讓學生對課堂產(chǎn)生興趣,思維更加活躍,對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喚醒深埋于學生心底學習的種子. 而種子的成長離不開水和陽光的滋養(yǎng),所以作為老師就要有真正“教育學生”的目的,用行動去喚醒學生.
還是以《弧度制》這一課為例.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1弧度的角.
師:同學們,1弧度的角到底是多大呢?下面請同學們動手畫畫1弧度的角?(“喚醒”學生的行動意識)
(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合作、探究的全過程)
以上教學片段,筆者捕捉到了教育的真諦,教師講知識點,將概念硬塞給學生自然是不行的,因為這樣不僅會讓學生無法記住,還會使學生反感,作為一個“擺渡人”應該靈活地將知識點送出去,讓學生真正通過理解去記住,在一點一點地自我探究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將知識點“擺渡”出去?筆者認同該老師的教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作為老師要做的就是要喚醒學生的內(nèi)心,讓學生從心底里熱愛學習,從精神上去激勵他們學習,從行動中引導學生學習,從而對學習的看法不再是厭惡,而是一種樂趣,讓他們在老師的手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數(shù)學美學的立場出發(fā),教師在數(shù)學課程的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喚醒”學生回憶過去的知識結構、思想方法,探尋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策略、思路,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情感,以更“清醒”(從生命自覺到文化自覺)的狀態(tài),找到數(shù)學的“真善美”. 構筑審美、立美的教育范式,經(jīng)由師生“生命—實踐”的美學活動,達成數(shù)學教育的美學建構. 這種帶有美學意義的學科教育模型,并非簡單的知識或技能重復,而是一種再認識、再梳理、再聯(lián)通和再創(chuàng)造的建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