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妍 谷娟
摘 ?要:seminar教學法是國外大學的一種主流教學方式,本文介紹了seminar教學法在《基礎日語》課程中的應用情況,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日語專業(yè)《基礎日語》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Seminar教學法 ?基礎日語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1-0004-02
1 ? seminar教學法概述
近年來,隨著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許多高校紛紛設立了日語專業(yè),但國際經濟環(huán)境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也對高校日語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seminar教學法起源于德國,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某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或討論的教學活動。seminar教學打破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常規(guī)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在自由民主的氣氛下,實現與老師、同學之間的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交流,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他們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seminar教學法因具有主動性、互動性、研究性的特點,如今在歐美、日本等國家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在我國,seminar教學多用于研究生階段的研究型教學活動,在經濟、口腔醫(yī)學、高師教育、公共政策、國際商務、英語等學科教學中均有運用研究。而在本科階段部分院校已經對seminar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而在語言類課程教學實踐方面,seminar教學被應用于日語語言學、日本概況、商務英語、大學英語等課程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為了適應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seminar教學通常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白福臣(2008)指出:初級seminar應用于基礎課學習階段;中級seminar應用于專業(yè)學習階段;而高級seminar是為博士研究生階段開設的,帶有更多的學術交流的性質。但在《基礎日語》的課程教學中,對seminar教學的嘗試還較少見。因此本文將從《基礎日語》課程入手,從課程安排,課堂形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基礎日語》課程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2 ? 《基礎日語》課程的教學現狀
《基礎日語》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yè)必修課,集聽、說、讀、寫、譯為一體,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日語基本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為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傳統教學中,《基礎日語》課的教學重點多放在對日語語言知識的講授上,較側重單詞與語法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主動思考的時間,這樣一來,不但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之所以認為seminar教學法適合《基礎日語》課程,理由如下:在本校日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中,《基礎日語》課程分別開設于大一、大二年級,在知識模塊上和其他課程存在密切聯系,具有較好的延展性。通過seminar教學,不僅能夠改變學生自初高中以來在填鴨式教學下形成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養(yǎng)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還能把專業(yè)知識和課堂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3 ? seminar教學法在《基礎日語》課中的實施
由于上課對象為大一、大二的學生,日語基礎知識較為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分析總結能力也較弱,因此根據學情,教學過程以常規(guī)教學為主,輔以初級seminar進行教學,圍繞教材中的幾個主要章節(jié)設置討論主題,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和適應這種研討型的學習方式。下面以大一下學期《基礎日語二》的一次教學案例來具體說明實施步驟。
3.1 課前準備
《基礎日語二》課程選用的教材是《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2》一書,學期開始前,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提前擬定了6個seminar課題,并向學生說明了具體流程和考核標準。班上34名學生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分成了6個學習小組,每組設置了一名組長,負責協調和任務分配。如該教材第七課的教學重點是授受補助動詞,這一知識點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較難掌握,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擬定的討論主題是“授受關系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相關小組的同學則各自分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與同組同學積極地探討交流,提煉觀點,為發(fā)表做準備。
3.2 課上發(fā)表
教師先對文中的單詞、句子以及語法等知識進行講解。seminar教學在完成常規(guī)教學內容之后進行,以一堂課45分鐘計,首先,教師用5分鐘左右介紹本次的討論主題,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判斷,先不做任何界定和評價。
其次,一人為代表,使用多媒體課件,對該主題進行充分的論述,用時15分鐘左右。如學生經過研究發(fā)現:授受關系不但能體現日本人特有的“內外意識” “上下意識”和“恩惠意識”,并且得出根據授受雙方關系的遠近親疏,表達方法也各不相同這一結論。
發(fā)表人匯報完后,接下來進入課程參與者的全體討論環(huán)節(jié),歷時約15分鐘。以先小組討論,后小組代表發(fā)言的形式展開,全體學生圍繞發(fā)表內容,提出疑問或發(fā)表不同的看法,發(fā)表人對此進行回答解釋。如在討論過程中,有同學把討論的焦點放在形成這種思維的日本獨特的文化背景上,也有同學提出:在翻譯授受表現時,能否全部用中文的“給”來表達等問題。因此,教師須對每位同學在討論和提問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記錄,跟進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把控討論方向。期間,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教師須多與學生相互交流。以上討論過程,鼓勵學生用日語表達,鑒于大一的很多同學對于日語詞匯和語法句型的掌握并不熟練,出現表達困難的情況,教師應及時提示。
討論結束后,教師對本次的討論的主題和觀點進行梳理,如從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出發(fā),結合例句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列舉平時練習時出現較多的病句,讓學生改正等等,以加深他們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最后對參與學生的語音、語法、發(fā)言內容和積極性進行合理評價,鼓勵積極參與的同學,對不完善的地方提出建議和補充,整個過程約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