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征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古詩,表達自身的志向與情懷,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是有積極意義的。古詩作為古代詩人抒情言志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而且有利于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此,文章對如何從古詩中看古代詩人如何表達志向與情懷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古代詩歌;古代文人;志向與情懷
一、引言
古詩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古詩是一種情感表達與意境相結合的語言方式。新課程標準的第一點就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趣味,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格”。因此,在初中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學習古人如何用古詩來表達心愿和情感是初中古詩教學的重點。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學習古詩的精華,初中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情懷,讓學生進入一種陶冶情操的境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筆者努力踐行課程標準精神。從審美角度看,學生既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和古詩的意境,又能領略到審美意蘊,從而培養(yǎng)審美興趣。
二、運用襯托,通過朗讀感受詩人感情
相對于背誦古詩,朗誦詩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情感。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钡?,興趣的形成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古詩的朗誦范圍有很多種,情感志向理解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合初中生誦唱的詩歌。最好的辦法就是站在學生的位置,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照相”,然后挑選出符合中學生心理的古詩作為學生誦唱的古詩,以情感抒發(fā)強的古詩為主,便于學生理解古詩中的情懷與志向。
例如: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觀滄海》這篇古詩時,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誦。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歌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fā)了詩人統(tǒng)一全國,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因此,學生在進行朗讀時,就要注重輕重音的應用。輕重音分別運用到詩歌中關鍵詞的表述中,構成完整的情感。如,學生在朗讀“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兩句詩時,就可以用較為舒緩的語調(diào),感受到風景的開闊美麗,感受到風景磅礴的氣勢,感受到詩人偉大開闊的胸襟,從而便于對后幾句詩歌的理解。這兩句詩既表現(xiàn)了大海,也表現(xiàn)了詩人借用大海表現(xiàn)自身動蕩不安的性格特點。“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兩句是朗讀過程中最激烈的部分,應讓學生充滿感情地進行朗讀,感受到詩人奔放的情感和雄心壯志。
三、托物言志
在古詩當中,詩人如果進行情感的抒發(fā)或者志向的表達,就會將自然景象或事物與情感結合起來,即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形成獨特的審美方式。因此,從古詩中看古代文人如何表達志向和情懷的關鍵在于理解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形象,從形象中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懷與志向,感受到文人抒發(fā)的內(nèi)在之情。
例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望岳》這首詩,描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頂峰,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的美好愿望。前四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意思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割出清晨和黃昏?!边@四句詩將泰山的巍峨表現(xiàn)了出來,也表現(xiàn)了青年杜甫的雄心壯志,充滿了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皶斉R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詩,抒發(fā)了作者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在品讀形象的過程中,能夠真正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古代文人通過美麗的景象或者事物來寄托內(nèi)心的情懷與志向。我們要用心去讀懂包含古代文人情懷的形象,才能真正與古代文人進行溝通,走進文人的世界。
四、借景抒情
從古詩中看古代文人如何表達志向和情懷就是感受詩人的感情歷程,讀詩句、讀詞只是淺層面地接觸古詩,在古詩欣賞的過程中,要排除這些干擾,進入到古詩的審美范圍中,解讀古詩中的形象,品味古代文人所要表達的感情,然后與詩人進行情感交流,在品讀形象的過程中讀出自身。
例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通過閱讀杜甫的《登高》這首古詩,能體會到詩人悲慘的身世,抒發(fā)了貧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鄉(xiāng)的悲哀之情。仔細品味這首詩歌,就會感受到作者對命運的不甘。詩的前四句借景表現(xiàn)了秋季蕭瑟的景象,從而引發(fā)詩人身世飄零的感概,有對時光流逝的感概,也有壯志難酬的悲憤。這時候,就可以結合自身,感受到詩人年老依舊有雄心壯志的決心,在古詩中得到人生感悟與啟發(fā)。
五、寓情于景,感悟作者感情
感受詩歌表達的志向與情懷的關鍵在于感悟,感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因此,要鼓勵學生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感受詩人的情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對于曹操的《觀滄海》這篇古詩,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滄海美在何處?”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想象,運用學習到的詞語進行會回答,并舉例說明原因。根據(jù)詩歌說出滄海的美麗以及磅礴的氣勢。有的學生會說滄海是廣闊的、激烈的,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說滄海是悲壯的、愁的。給學生留出感悟詩歌的空間,能夠開闊學生思維,便于學生從古詩中感受到古代文人表達的志向以及情懷,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在一首古詩中,我們分析了作者的愿望和情感,同時也把整首詩的情感基調(diào)聯(lián)系起來:愉悅、喜悅、愛、欽佩和其他情感;情感關注的對象主要是詩人或其他人、社會和自然。當然,同一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可能是復雜的、多維的,包括個人情感的表達、他人的缺失和對社會的關注。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薄奥浠〞r節(jié)”寓意生命的消逝、社會的動蕩和國家的衰落,其中既有個人經(jīng)歷的感受,也有朋友見面的喜悅,也有人的痛苦,還有戰(zhàn)后國家衰落的悲哀。
總而言之,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詩人不斷探索和建構各種詩歌結構,表達自己的情感,突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從古詩中感受古代文人如何表達志向與情懷就要從多方面進行感受,古詩蘊含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師生不斷挖掘與發(fā)現(xiàn)。全面了解詩歌的結構,對于理清詩歌的藝術特征,欣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具有重要的意義。詩的闡釋是一個復雜的審美過程,每一首詩本身都有其主觀性和多維性,因此不可能想象會有一個適用于所有作品的萬能的欣賞技巧。我們應該反復背誦,用心感受,不僅要把握詩歌的意象,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情感內(nèi)涵,從而在更高層次上獲得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1]李春青.論中國古代文學形式中的政治意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69-80.
[2]孫剛,殷優(yōu)娜.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武俠審美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13,33(04):63-69.
[3]黨天正.試論古代詠物文化的人文精神[J].科學經(jīng)濟社會,2011,29(02):173-178.
[4]李強.論古代詩詞中的遠志意象[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03):386-390.
[5]鐘一鳴.中國古典詩歌欣賞十講[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