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關鍵詞】 數學教學;“什么是周長”;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91—01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44、45頁。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是后面學習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與關鍵。教材結合具體的實物,通過觀察,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逐步抽象出周長的概念,再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加深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說出什么是周長;能測量并計算簡單平面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觀察、描述、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求平面圖形周長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發(fā)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用具
課件、直尺、圖片、彩筆。
六、教學過程
(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課件出示)
(指著畫面上小螞蟻跑過的路線) 小螞蟻在干什么?小螞蟻是怎樣跑的? ……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有趣的螞蟻爬樹葉的動畫情境,使學生對周長有一個初步認識,從而導入新課?!?/p>
(二)操作探究,構建新知。
活動一:看一看,說一說。
讓學生再次觀察有趣的螞蟻爬樹葉的動畫情境和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周長,再次感知什么是周長,總結出周長的意義。
活動二:描一描,說一說。
在學生獨立活動之后,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說 “是怎樣描的”。學生在描的時候可能會有不同的起點,這時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明確:不管從哪里開始描,最后都要回到起點,從而滲透“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的含義。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從物體表面的周長拓展到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在看、描、說等活動中,理解“什么是周長”,從而建立平面圖形周長的描述性概念?!?/p>
活動三:找一找,摸一摸。
在學生對周長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一個物體,或者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說說“什么是周長”。例如,數學書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三角形一周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長等等。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體會“什么是周長”,同時感受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p>
(三)運用知識,深化認識。
創(chuàng)設“闖關”情境,激發(fā)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到練習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
第一關:用彩筆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練習,加深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p>
第二關: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對周長的認識,學生通過對幾何圖形周長的測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為以后計算幾何圖形的周長打好基礎,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p>
第三關: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練習,讓學生感受平移的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p>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課堂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開心嗎?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你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這樣小結,把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技能及思維方法進行了歸納與梳理。
2.拓展延伸:課后實踐活動。
【設計意圖:把本節(jié)課的內容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既延伸了教材內容,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p>
七、板書設計(略)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