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教學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之一。朗讀教學不僅能夠優(yōu)化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而且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語感和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合理設置朗讀教學,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113-02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課文講解多于課文朗讀
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中,“講問教學”充斥于語文課堂中,教師各種發(fā)問,學生各式回答,教師講得多,學生卻讀得少,為了充分利用上課的40分鐘,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時間也就幾分鐘而已,課堂上的朗讀訓練往往是走過場。在日常教學中,觀察一些語文課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自由朗讀課文時,當一部分學生將課文讀完后,其實還有相當一部分“后進生”還在努力地讀著課文,此時,教師往往讓學生停止讀課文,馬上進入課文的講解階段,朗讀只是課文教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甚至淪為課文內容學習的附屬。
2.朗讀訓練形式大于內容
在大力提倡朗讀教學后,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朗讀訓練的重要性,于是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格外重視朗讀訓練:課堂上要求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課外讓家長監(jiān)督學生反復朗讀。這種片面追求“多讀”的朗讀訓練實際上效果不顯著。此外,在現(xiàn)今的朗讀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會采用多種朗讀方式,比如,男女搭配讀,小組賽讀,分角色讀等。以上這些朗讀訓練,教師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看起來非常熱鬧的朗讀訓練實際上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更沒有得到語言文學的訓練,這反而挫傷了學生朗讀課文的積極性,實質只是無效的朗讀訓練。
二、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設置分析
1.詩歌的朗讀教學設置
詩歌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基本類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文本類型主要包括古詩詞、兒歌和兒童詩三種。詩歌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提升小學生語言能力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蘇教版小學教材中選用了很多詩歌體裁的教學內容,在進行詩歌朗讀教學時,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詩歌,尤其是古詩詞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有節(jié)奏地閱讀,深化學生對詩歌的認知。例如,在進行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春雨》這篇課文的朗讀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節(jié)奏進行朗讀: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按節(jié)奏進行朗讀不僅能夠讓小學生快速地記憶詩詞,而且還能夠增加小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感受,在后續(xù)的古詩詞學習中能夠自覺地尋找節(jié)奏,正確斷句、朗讀。第二,詩詞朗讀要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實踐結合在一起,以此來提高小學生對詩詞文本的理解能力。在兒童詩歌《快樂的節(jié)日》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將詩歌中的音律美與小學生的真實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讓小學生對其中的擬人、比喻手法進行體會,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水平。
2.敘事文本的朗讀教學設置
敘事文本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而且其中的內容、語言都相對比較簡單,生活化、口語化特點是比較突出的,在敘事文本的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通過朗讀教學引導小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感悟。第一,注重創(chuàng)設朗讀教學情境,營造朗讀氛圍。如在《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小學生展示南沙群島的圖片,然后讓小學生對課文中的“天是一片藍玉,海是一塊翡翠”的描寫有更加深刻的認知,讓小學生通過朗讀在腦海中形成相關的畫面,提高小學生的感性認識。第二,敘事文本的朗讀指導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模式來進行,讓小學生分別通過小組合作,對課文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朗讀。例如,在《誠實與信任》的學習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對“打電話”的部分內容進行實踐學習,提高朗讀教學的效果。
3.說明文本的朗讀教學設置
說明文語言簡明,邏輯性強,涉及的內容往往與科學知識有關。在對說明文進行朗讀教學指導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要通過朗讀掌握課文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另一個是朗讀的語言表達要質樸,情感要自然。例如,在《神奇的克隆》這篇課文的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圍繞語言特點和邏輯順序展開指導,讓小學生通過朗讀了解克隆的內容、自然界的克隆有哪些以及克隆技術的意義,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解,理清課文的邏輯順序,提高學習效果。
三、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實踐
1.初讀——端本正源,感受語言的“正確之美”
初讀課文是朗讀的基礎階段,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初步去感知課文的內容。新課標對各個階段的課文學習都提出明確的標準,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墒牵胁糠纸處煂W生的朗讀有一種“期待”,希望學生馬上達到心中目標。與此同時,小學生對朗讀也往往有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情。在這些心理因素的促使下,學生往往會在朗讀中要么有口無心、眼到心不到,要么就是錯誤百出,出現(xiàn)加字、去字或者讀不通順等現(xiàn)象。筆者認為,初讀課文,只有端本正源,帶領學生慢慢讀、仔細讀,才能讀好課文,達到初讀的效果,為后面的細讀、品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2.細讀——心入于境,體會語言的“情感之美”
細讀,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仔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咀嚼語言文字,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朗讀要有感情,即“入情”。細讀要求比初讀要更進一步,是領會文章感情基礎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教學中,經常存在朗讀與理解割裂的現(xiàn)象,學生對課文內容甚至都不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朗讀是無效的。學生只有既有理性的指導,感情的共鳴,才能有自己的理解,才能讀出自己的情感。
3.品讀——心領神會,回味語言的“溫度之美”
語言,無疑是有溫度的。品讀則是體味語言溫度的最好方式,它是最高層次的讀,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感受作者情感之后,再進一步品評、整體感知文章的基調,是一種文本、作者、讀者的融合。在語言教學中,朗讀只是一種教學表現(xiàn)形式,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好的朗讀當然需要朗讀技巧,需要體會文章的感情,更需要通過語言文字感受語言的冷暖。
綜上所述,朗讀教學作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途徑,需要根據文本的類型、教材的內容、學生的特點,科學地設定朗讀教學目標,做好朗讀素材的處理,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5).
[2]葛東民.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學周刊,2015(32):172.
作者簡介:李云芳(1971—),女,廣西桂平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