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玲
摘 要 數(shù)學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都占據(jù)著重要的部分。小學低年級學習數(shù)學主要是掌握一定的基礎數(shù)學知識,并形成一定的數(shù)學思維習慣。本文就低年級如何進行數(shù)運算結構化教學提出一定的見解。
關鍵詞 低年級;數(shù)學運算;結構化
中圖分類號:O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7-0097-01
數(shù)學知識前后是相對關聯(lián)的,如果在教學中僅限于單一課時和單一單元的講解,就會對數(shù)學知識的聯(lián)系性缺乏認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只會考慮到近期的教學內容,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整理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對數(shù)學知識的融合與鏈接。
一、整合教材教學知識
在低年級開展數(shù)學教學時,首要考慮的就是教材內容。結構化教學的要求是指對講解的知識板塊加以整合,使得原先分離開來的教材知識化為一個整體。但是在整合知識板塊時,也不應該過于模式化,這樣會造成很多知識之間知識盲目的結合,反而會出現(xiàn)適得其反的結果,越整理越亂。因此在開展結構化教學時,需要依據(jù)教材知識內容之間的關系,進行由淺到深的知識關聯(lián),從而設計教學流程,整合教學知識主要是針對課堂課時教學以及教材單元兩部分。
由于課堂時間是固定的,因此有些相對復雜的內容就會被分成兩、三個獨立的課堂時間進行講解,課堂與課堂之間的聯(lián)系性較差,這樣會對知識之間的鏈接產生不好的影響。對小學生來講,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對相似的概念或是理論展開對比學習,如果教師也不注重對知識的結構化教學引導,對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建立百害無一利。
舉例來講,在一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這一課時與上冊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內容共通,這兩個課時之間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對20以內的數(shù)的加減運算進行研究。在備課中,發(fā)現(xiàn)這兩個課時之間的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因此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過程也相對一致?;诖耍陂_展“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將其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結合起來,通過課時之間的關聯(lián),將兩者的概念知識以及運算知識合并在一起,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前后聯(lián)系知識的習慣。在實踐中,將原有的兩個課時的內容合并為同一課時進行深層講解,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快速的達到學習目標,并超額的完成學習任務,還可以對2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探究過程形成清楚的認知,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的加減法都可以靈活的將學習到的內容運用在其中。
二、培養(yǎng)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想要開展數(shù)運算結構化教學,就需要教師對結構化有充分的認知,并了解其思維形成過程。
數(shù)運算結構化對低幼年級的學生來說,主要體現(xiàn)在復習課程中,這些學生年齡尚小,心智尚不成熟,不具備知識整合的能力。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往往僅是對單元知識的簡單重復練習。這不利于產生結構化的思維,在開展復習課程時,需要幫助學生保持較高的復習興趣,復習是對過往知識的一個總結,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自己已經會了而不愿意做題的狀況。因此在復習中需要采用新的復習戰(zhàn)略。
比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學習中,在學習了“認識乘法”,“乘法口訣”這兩個單元后,由于這兩個單元都是對乘法的學習,可以開展一個小結課堂。將學生分組后開展小組討論,每個小組都依據(jù)對這兩個單元的學習討論,出示一張自己的學習心得,以及一張知識的結構圖。在課上,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匯報,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感悟,在這個基礎上,自發(fā)的對自己的認知結構以及思維方式進行完善。
比如說探索加法可以去驗證在減法運算中是否存在類似的運算規(guī)律。通過技能的轉變,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更多興趣以及熱情。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在提高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提倡結構化教學
在對小學低幼年級學生的教學中,教學中起決定作用的部分是教師。教師只有在對課程標準深入解讀后,通過正確的教材運用,在明確學生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制定學習目標。在備課時制定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法過程中,要依據(jù)不同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年齡特點入手,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知識積累程度,以及數(shù)學學習能力以及數(shù)學學習習慣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分析后,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時間的安排。通過對當下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內容是否對新知識的學習有所影響加以判斷后,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學習加減乘除基礎運算后,再進行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中,就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對過往知識點進行回憶與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對數(shù)運算結構化加以展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以及數(shù)學能力。
四、總結
在開展低幼年級教學時,教師應當樹立系統(tǒng)教學的理念,將數(shù)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達到整體的提升。將單一的知識融合為一個整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并形成全面觀察與思考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小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基小芬.淺析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計算的教學策略[J].好家長,2018,76(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