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英
摘 要:新課改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課程回歸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也應回歸生活,回歸到小學生的心理需要與天性使然上?!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綜合性學習”目標中提出:“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倍鴳騽∈峭ㄟ^演員表演故事來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沖突的一門藝術,具有非常明顯的實踐性、開放性、趣味性和生成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文補白;編寫;課本劇
近幾年來,在國家推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下,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的事物,如課本劇,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文學樣式,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新形式落地。課本劇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來源,教師巧借課文中的“懸念”補白部分,以此為基礎改編成劇本,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具有獨特的教學意義和價值,對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課文補白改編課本劇的教育意義
美學理論認為,任何文學文本都是一個未完成的、多層面的圖式化結構,充滿著空白點和未定性,這些地方都有待于接受者通過預知、想象等多種心理功能去豐富和補充。在小學課文中有不少意猶未盡的留白處理,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寶貴的編寫課本劇的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對這一課文文本進行具體化,將文本中的留白處用自己的想象與構思、動作與語言填充起來,以使整個語文作品能夠具體化為更完整、更豐富的意象世界,同時,學生根據(jù)課本劇劇本積極參演,編排投入演出,能夠活化這一文本,使其以接近文本的實景演繹出來,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文本意蘊,延伸文本的生命線。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文多是文質兼美,具有豐富內(nèi)涵,一些文本中還具有留白藝術,除了文本末尾的留白,還有些留白可能隱藏在一個特別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里,也可能存在于或一句沒有說完的話中,抑或是個不合常理的小動作……而這些文本中的缺口與空間往往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更是改編成課本劇的絕好資源,教師啟發(fā)學生,努力去發(fā)現(xiàn)和填補,并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當然,巧用課本中的留白用課本劇形式對其“補白”,還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而定,講究技巧,考慮其“度”,最優(yōu)化運用,把囿于語文本身的意蘊體現(xiàn)出來,從而借助課本劇的改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巧用文本心理聚焦處編寫課本劇劇本
在進行小學閱讀教學時,通常教師會引領學生抓住文本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心理等描寫,促使學生充分了解人物性格和形成具體的形象,從而走進文本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而在人物特點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要能夠摸清人物的心理變化,實際上,這也是改編課本劇值得關注的地方,對于心理變化的拿捏是決定人物形象是否真實,與之相匹配的就是行為、語言等動態(tài)變化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課本劇中還可以不斷設計情節(jié),推進情節(jié),從而有意制作故事人物心理的起伏變化,這樣的劇本更能讓表演者深刻領悟,也能夠在表演中打動人心。因此,改編課本劇的關鍵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對文本人物的心理好好揣摩,使得“補白”獲得成功,引領學生走進更為豐富的世界。如,根據(jù)《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文本對父親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以及外貌的刻畫,展示了一位信守承諾,父愛如山的父親的高大形象。然而對于被困在廢墟中的孩子究竟是如何度過震后的38個小時的,在文本中并沒有加以詳細描述。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細節(jié),引導學生改編課本劇,從而豐富孩子這一人物形象,增加學生對這一孩童在當時的心理變化,這一情節(jié)的補白與改編將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巧用情節(jié)延伸處激發(fā)課本劇創(chuàng)作欲望
“此處無聲勝有聲”“言有盡而意無窮”,這些往往是一篇好文章審美價值的經(jīng)典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省略號處、結尾處都有無限懸念留下來,給學生留下持久想象回味的余地。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的文本作為改編課本劇劇本的素材和來源,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豐富情感,融入更為具體的情境之中體驗和感受。如《窮人》一文的結尾部分,作者是這樣設計的——“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大家對這兩位善良的夫婦不約而同決定收養(yǎng)兩個無依無靠的孤兒的高尚行為給予贊賞,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想一想,擁有這樣一顆善良的心的桑娜和漁夫,他們應不應該擁有美好的未來呢?”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同時也是將作者的本意,即把贈送文中這對夫婦美好未來的重任交給學生,學生聽到教師的問題后,紛紛思索,并開始交流,教師乘機決定交給學生改編課本劇劇本的任務,讓學生將自己真誠的祝福體現(xiàn)在改編課本劇中,并在學生分小組提供劇本后,教師通過搭建演出平臺給予學生充分的展示和詮釋夫婦二人的幸福生活的機會,讓這一結局獲得圓滿,改編課本劇實際上成了對文本最好的解讀。
總之,課本劇作為新事物走進小學語文教學,實現(xiàn)了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語文技能與具體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當然,作為新事物,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給予學生從思考到創(chuàng)編到演出的充足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感悟體驗,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良.編演課本劇助力語文教學[J].基礎教育研究,2019(2):36-37.
[2]文中輝.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策略[J].江西教育,2018(27):46.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規(guī)劃課題《新教育卓越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課本劇編演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為GS[2018]GHB023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