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玲
摘 要:預習環(huán)節(jié)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至關重要。學生提前做好預習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以及課后的知識掌握情況至關重要。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新課涉及的知識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提前標記出自己的疑點與學習難點。這樣,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去聽課,聽課效率自然會提高。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為中心話題,介紹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習慣;聽課效率
充分的課前預習準備是保證學生課堂高效率聽課的關鍵。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可以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新內(nèi)容有一個總體的概覽,不至于在課堂上出現(xiàn)“跟不上節(jié)奏,聽不懂講解”的現(xiàn)象。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由于學生自助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師的指導與輔助才能完成任務。就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習慣來說,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經(jīng)驗,希望能給廣大師生帶來幫助。
一、說明預習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預習意識
小學生由于自身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初級階段,心智上還不夠成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離不開教師的幫助。就語文教學中預習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來說,如果僅僅讓學生自己去摸索體會,學生很難領會預習的重要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及時地把語文學習預習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向學生解釋明白,幫助學生明確語文預習的目的,以此來強化學生的預習意識,這樣學生才會有預習的動機。
二、課前設計導學案,推動強制性預習
導學案的設計旨在給學生的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一定的預習任務。設計導學案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使之有目標地去完成預習任務,而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措;第二,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新課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讓學生提前知道新課學習中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第三,幫助學生提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新課程新知識的問題與疑點,提醒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有針對性地聽課,做到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不遺漏任何一個難點。導學案的設計情況直接決定了導學案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能否起到較好的導學作用。關于導學案設計應該包括如下5個板塊:問題導引,自主探究,本節(jié)提要,鞏固練習,拓展延伸五個部分。每個部分的題量建議2~3題,題不在多而在于精。問題導引部分教師要反復推敲,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最好能與生活實際問題相結合,這樣會增強學生對問題的感知力度,起到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自主探究部分主要是要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提要部分教師在制作導學案的時候可以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給學生,或者只給一部分,留下部分空白讓學生自己填寫完整。這部分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脈絡,以及課文中涉及的重難點。鞏固練習部分要挑選經(jīng)典題目,既要保證知識點全面覆蓋、不遺漏,也要保證問題的深度。最好是把教學中的知識要點前后貫穿起來,以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展延伸部分要把重心放在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和遷移能力上,難度要有所拔高,也可以與之前學過的內(nèi)容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溫故知新??偠灾?,導學案設計決定了預習效果的好壞,這有賴于每位語文老師對題目的精心設計。還應該注意的是,語文老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還要在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大前提下保證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學習葉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腳》這篇文章的時候,文中對爬山虎的腳的描寫是這樣的:“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安插以下幾個導學問題:
(1)同學們,你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
(2)你能說出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和形狀嗎?
(3)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
利用諸如此類的一些問題來引導與啟發(fā)學生,往往會帶來很好的預習效果。
三、角色互換,以生為本
角色互換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臺下聽課”的模式。角色互換要求學生在講臺上和同學與老師共同分享自己在課前預習中的見解,心得體會以及遇到的問題。此時老師的角色定位轉移到了臺下,角色的作用也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課堂上老師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在進行角色互換以后,教師的角色是聆聽者、引導者、監(jiān)督者。例如,在學習《走遍天下書為侶》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設計以下幾個問題用于導學:
(1)讀書的好處有哪些?(2)哪本書是你最好的伴侶?(3)你有哪些有用的讀書方法,請和同學們說一說。這幾個問題巧妙地把課本知識和課外閱讀結合在一起,觸碰到了課文的外延部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圍繞這三個題目發(fā)表個人見解。學生在課堂上展示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展示情況判斷學生課前預習效果如何。對于學生講錯的地方要及時地予以糾正,對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的知識點要適當引導。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課前預習反饋情況調(diào)整導學案的內(nèi)容設計。
小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從小就要培養(yǎng),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大有裨益。課前預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先在導學案的指導之下完全獨立地學習課本知識。這樣一來,學生的知識輸入是通過個人查閱參考資料再經(jīng)過獨立思考后獲得的,而不是像傳統(tǒng)的課堂那樣老師在課堂上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匡彩云.把握預設,推促精彩生成[J].小學教學參考,2016(34).
[2]黃衛(wèi)華.把握生成,引領有效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