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摘 要:體育教學是高中階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高中教師認識不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使得體育教學流于形式。因此,高中階段需要重視趣味性地開展體育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實現高中階段體育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體育;體育教學;趣味性
目前的高中體育教學中,很多學生認為體育課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內容單調乏味,在課堂中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單調地重復一些內容,這就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但是高中階段的體育是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時期,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體育教學,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進行體育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一、轉變教學理念,打造趣味性課堂
高中階段體育教學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觀念落后的問題,很多體育教師認為在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點就是文化課,體育課的教學可有可無,不精心設置教學內容,更不會針對性地開展體育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多個角度設置體育課程,積極和學生展開互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體育學習的樂趣,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相關的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如,在教學“體育與自尊自信的培養(yǎng)”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安排一個活動給學生,可以安排演講或者是給學生時間讓學生進行才藝展示,這樣學生既鍛煉了自己的膽識,又有效地完成了體育教學的目標,積極參與體育學習。
二、優(yōu)化課程設置,使教學更加有趣
優(yōu)化課程設置能夠有效開展教學,使體育教學更加有趣,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開展教學,完全不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不到自己被尊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非常低。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積極優(yōu)化課程資源。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學魅力,既要有人格魅力,又要有學識魅力,這樣教師就能夠科學合理地開展實際的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體育與情緒調控”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自身的體驗敞開心扉地和學生談一談自己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礙的,尤其是在一些體育項目中是如何克服身體和心理上的阻礙取得最后的成功的。這樣的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積極開展體育課程的學習,進而能夠提升學生整體的素養(yǎng)。
三、變革教學方法,有效開展教學
變革教學方法是開展趣味性教學的關鍵。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情況積極開展趣味性教學。
首先,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有效開展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從多個角度了解學生,尤其是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再結合體育教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視頻或者是圖片的方式積極開展教學。教師也可以進行肢體示范,在示范過后再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標準進行。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的教學更加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如,在講授跳高這一基礎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手段給學生示范跳高前的準備工作,將運動員起跳和準備的過程完整地呈現給學生。同時教師要將一些示范起來有難度的動作進行分解,這樣的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學到基礎的跳高知識,加深學生對體育專業(yè)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可以在教學中插入一些游戲開展教學,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這樣的教學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轉化,讓這些學生擔任一定的職務,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增強整個班級的凝聚力,切實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最后,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分組合作學習。體育是一門競技性很強的課程,這就要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在教學中尤其是在籃球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層的對抗,這樣的教學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幫助非常大。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實際的教學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總之,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打造趣味性的體育教學課堂,提升學生體育教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全面提升素養(yǎng),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為高中生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浩君,劉平.高中體育趣味性教學研究策略[J].速讀(上旬),2018(7):32.
[2]郭海華.試析趣味運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8(28):39.
[3]譚亮.打造趣味高中體育課堂的有效策略[J].體育時空,2018(12):107.
[4]李兆敏.論高中體育課堂的趣味性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7):20,2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