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伶俐
摘要: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通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來進行語文教學就成為當前教育中的重要課題,也是語文教學中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之一。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的不足,結合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可以供參考的策略來提高課堂朗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朗讀現(xiàn)狀及成因;朗讀技巧;朗讀形式;朗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7-0090-01
1.朗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成因
在小學各學段的課堂教學實踐、學科教研活動、競賽活動等活動中,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存在的較普遍的問題:學生齊讀參差不齊,個別讀參與面不廣,分角色讀、賽讀、開火車讀等流于形式,自由朗讀興趣不濃,朗讀出現(xiàn)字音含糊不清、顛三倒四、讀錯字、讀漏字、添字的現(xiàn)象。
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無外乎學生不懂朗讀技巧、不敢朗讀、不愿朗讀,教師留給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夠,教師對朗讀的指導不強、關注面不廣等等。
2.朗讀技巧的指導策略
教師在朗讀教學前,一定要加強朗讀的訓練,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
停頓訓練主要針對常用的標點符號的停頓時長和同一個句子中根據(jù)語意進行停頓訓練,以準確地表達語意。
語氣、語速、語調訓練意境優(yōu)美的句子,朗讀時用柔和的語氣;表示激動、著急、興奮或憤怒的句子,朗讀時用急促的語氣,語速較快,語調較高;對于表示悲傷、氣餒等負面情緒的語句,朗讀時用低沉的語氣,語速稍慢,語調較低;對于說明文或旁白部分,朗讀時用平淡、介紹性的語氣,語調平緩,音量適中。
重音訓練把最能體現(xiàn)句子意思的詞語讀得重一些,讀出抑揚頓挫。
變音訓練主要研究兒化音;“一”、“七”“八”“不”的變音;輕聲訓練;形容詞重疊后的變音等,以及多音字在具體的詞語和句子中的讀法訓練。
具體到每篇文章、每段話、每句話、每個詞、每個字怎么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都結合文章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如朗讀《燕子》一課,讀第一自然段時,語速稍慢、語氣輕柔,通過對“烏黑光亮”、“俊俏輕快”“活潑機靈”的重讀,歡快的語調,讀出燕子外形的美麗、可愛。對于“一身”的“一”的變音在朗讀中適當總結。當朗讀燕子活動的特點時,應讀得適當快一些,急促一些,把描寫動作的詞語讀得重一些,讀出燕子動作的優(yōu)美與敏捷。
3.朗讀形式的運用策略
朗讀形式主要有齊讀、領讀、開火車輪讀、輕聲讀、大聲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表演讀、比賽讀、想象讀、配樂讀等。一節(jié)課中,教師根據(jù)文本實際采用多種朗讀方式相結合的使用方式,有時根據(jù)文本內容以某一種方式為主。
如《巨人的花園》、《淘氣包馬小跳》等;詩歌,適合以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為主,如《天凈沙·秋》;對于含義深刻的課文,適合教師范讀、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4.課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朗讀教學策略
自讀識字環(huán)節(jié),強調讀準字音尤其注意區(qū)分易混淆的平翹舌音、前后鼻音、邊音和鼻音、唇齒音和舌根音、多音字的讀音。
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強調讀通句子學生先讀給同桌聽,互相檢查,然后班內展示。如果有斷字斷詞錯誤時,其他同學給予糾正,確保將句子讀通順。這為讀好段落做好了鋪墊。
品讀領悟環(huán)節(jié),要當堂指導。
4.1 引導補白,巧破朗讀難點
教師一要教會學生根據(jù)詞語的意思和句子意思劃分詞語,再出聲朗讀;二要提醒注意句子的停頓,教會學生認識帶逗號、頓號、句號、問號和嘆號的句子的停頓時間長短,讀出句子的不同停頓和不同語氣。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中,父親在廢墟中尋找兒子的過程,教師設計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學生一起細品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教師請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父親,探究、想象父親在每一個時段的內心想法:他既希望能夠趕緊找到兒子,又擔心挖出來的是兒子的尸體;他疲勞得無以復加,又擔心自己的倦怠耽誤了救援兒子的最佳時機;他既想救出兒子,但周邊不時發(fā)生的余震讓他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危險也心存恐懼?通過這樣的補白,通過換位創(chuàng)作,學生的心被這個了不起的父親征服了——當讀到“他突然聽見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時,不少學生的眼眶紅了,聲音哽咽了——之前一直無法突破的朗讀難點在補白過程中已經(jīng)“土崩瓦解”。
4.2 多媒體輔助,讓學生全身心投入朗讀
如《草船借箭》一文,如何讓學生把這些看似平凡的語句讀活?教師在指導朗讀前,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草船借箭片段,再現(xiàn)課文描繪的歷史情境,使學生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熟悉人物之間的相互利害關系,并仔細觀察劇中人物的表情、神態(tài)、動作、細節(jié)等,深入體會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說話時的心理活動。然后,學生在小組中分角色進行朗讀練習,反復揣摩人物說話時的神情、語氣,讀出人物的身份、性格、說話的用意。最后,教師關閉影片的聲音,讓學生巧用文中的人物對話,嘗試給電視劇片段配音。用多媒體資源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不僅使學生在朗讀上有了模仿的對象和提高的目標,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活用文本,進入情境,自主創(chuàng)作。
課文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的朗讀,應建立評價機制,搭建個性化朗讀展示舞臺。
課后朗讀作為教學延伸的補充是有益而必要的。長期以來,我堅持讓學生課后進行朗讀錄音,在QQ群、微信群上進行交流、互評,在課堂上播放、賞析、共享、評定等級,定期總結、表彰,在擴大了學生朗讀空間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廣大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這些活動使學生朗讀水平出現(xiàn)了顯著提升。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斷地反復訓練才能實現(xiàn)以聲傳情、以聲啟智。我們將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總結與創(chuàng)新,爭取使朗讀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王志英.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討[J].魅力中國,2015,(32):165.
[2]謝輝.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J].魅力中國,2013,(11):130-130.
[3]吳貽康.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20):22.
[4]王明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學生之友(小學版)(下).
[5]陳磊.朗讀,語文教學之根本.教育科研論壇;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