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基于小學階段兒童成長發(fā)展的自身需要,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兒童為核心,在當代科技人才培養(yǎng)的大背景下,教師可將具有科學學科特色的簡筆畫運用于課堂實踐。針對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無法準確進行概念建立、實驗設計、創(chuàng)意表達等問題,教師應采用簡筆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考與想法。探索在科學教學中適合的簡筆畫形式,將其應用于課堂實踐,能促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簡筆畫;教學案例
簡筆畫歷史悠遠,早在史前的巖石壁畫中就已經有了簡筆畫的雛形?,F如今,由于表現對象簡單明了、生動形象的特點,簡筆畫已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領域。隨著簡筆畫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時一些復雜的文字或是語言說明往往可以通過簡單的一幅畫來代替,其在小學階段教學中的優(yōu)勢顯得尤為突出。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會應用到很多圖形如線形圖、柱狀圖、氣泡圖、概念圖等來進行學習活動,但是當學生遇到需要進行具體的觀察描述、實驗設計、思維創(chuàng)意表達時,卻往往無法用簡潔明了的方式進行闡述,造成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局限、課堂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師需要對簡筆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巧妙合理利用進行研究,使學生在充分享受科學探究樂趣的同時,輕松愉快地進行概念構建、活動探究、創(chuàng)意設計等,拓寬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在概念構建時用畫識記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的整個心理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小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其心理發(fā)展趨勢是由外部動作、直覺形象思維向內部邏輯思維過渡。他們對于文字所表達的抽象性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較弱,而對于比較直觀的具象型的內容會更容易領會和理解。2017年開始全國小學一、二年級均新設了科學課程,與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落實剛好同步。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以畫圖的方式進行科學教學,對于新課標實踐性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小學科學教科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觀察葉》。教師在指導學生通過看、摸等方法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子后,要求學生根據之前所學,選擇一片葉子用簡單的線條畫一畫。學生用筆將觀察到的葉的各種特征描畫出來的過程中,能夠對葉子之間顏色、厚薄、大小、軟硬、粗細、名字等方面的不同有更細致的觀察和感受。同時,教師可將不同的葉子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葉子相同的結構特征。通過“畫一畫葉”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細致地觀察葉子,還有助于學生知道葉具有葉片和葉柄的共同結構特征。學生從物體的個性出發(fā),再尋找共性,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將葉的結構概念準確識記。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和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的語言動作應力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引導兒童自己得出學習的結論,盡量少用或不用專業(yè)術語和抽象定義。在記錄過程中用簡筆畫的形式,學生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所做、所見,通過符號或繪畫的形式真實地寫、記或畫下來,如此有助于顯示出親歷科學過程留下的印跡,有助于滲透科學概念的建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
二、在探究活動時用畫具象
科學的學習以探究為核心,在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猜測、描述實驗現象,驗證實驗過程,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過程中,當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時,教師利用簡筆畫的形式進行描述,可幫助學生表達具體的探究過程。
以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河流對土地的作用》的教學為例。本課通過河流的模擬實驗,讓學生一方面繼續(xù)觀察河流的侵蝕作用,另一方面感受觀察河流的沉積作用。在探究過程中,問題的猜測、實驗設計、現象記錄都需要大量的文字進行描述,但是學生對于實驗現象的描述顯得凌亂無序,使有限的課堂時間浪費在文字書寫上,讓后續(xù)探究沒有時間繼續(xù)深入。因此在本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圖示的方式,以不同的簡單符號代表語言,清晰地展現出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思維過程,最終得出結論。
簡筆畫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科學課堂教學,它簡練,概括,直觀,節(jié)省教學時間,使有限的探究時間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在設計應用時用畫闡意
在2017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技術與工程”板塊,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能夠運用于實際生活的知識,動手實踐,達到潛能開發(fā)的目的。新課標倡導跨學科的學習方式。當今流行的STEAM教育正是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于一體的綜合教育,是一種相對而言可以有效滿足這個要求的融合多學科知識的整合教育模式。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教育理念融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例如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做個太陽能熱水器》一課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本課要求學生在學習了太陽能熱水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后,學習制作一個簡易的太陽能熱水器,運用學習成果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設計時,會遇到“為了使儲水箱中的水盡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保溫采取哪些措施?選用什么材料做?”等問題,他們不僅要考慮構造,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在這樣一個相對復雜的任務面前,前期圖紙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簡筆畫中常用的表現角度有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和周視圖。因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選擇能突出物體結構特征的表現角度,以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利用正視圖或側視圖設計太陽能熱水器,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設計思路和材料選擇,為后續(xù)的實際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讓學生應用已學習的科學知識來解釋或者進行創(chuàng)意小制作時,他們往往會表達不清楚,最終導致效果打折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事先利用簡筆畫繪畫技巧進行繪制設計,明確表達自己的設計意圖,讓自己心中有數,看者一目了然。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繪畫的直觀手段是一種發(fā)展兒童的觀察力和發(fā)展思維的力量,由于視覺、聽覺、感覺同時進行,在兒童的意識里就形成了一種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記憶的東西?!痹谡n堂中教師可以滲透一些基本的簡筆畫知識和繪畫技巧來輔助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運用簡筆畫的形式更形象直觀地闡述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并將其合理運用于科學的學習過程中,幫助進行概念構建、方案設計、復習鞏固等學習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提升教學核心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朱徐杰.“簡筆畫”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應用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10):27-28.
[3]李巖.簡筆畫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263-265.
(責任編輯:吳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