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摘要:雖然我國目前整體的教育環(huán)境呈現出健康良性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校園欺凌現象在中小學校園內時有發(fā)生,這不僅會給事件雙方的學生都造成不利影響,更會影響校方形象,甚至威脅到社會風氣的構建。因此,本文就圍繞著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其相應的干預治理措施進行相關探究。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欺凌;干預治理
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越發(fā)頻繁的校園欺凌事件已嚴重影響到我國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與人際關系處理,并由此成為了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我國接連出臺了多項通知、意見與治理方案,以不斷嚴格規(guī)范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管理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并促使各校方依據自身具體狀況來構建出校園欺凌監(jiān)管與治理的系統(tǒng),以盡可能地避免校園欺凌現象的產生。教育工作者應該正確認知到校園欺凌的危害以及成因,并以此來建立起更為完備的預防機制,給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安全舒適的教育環(huán)境。
一、校園欺凌現象的危害
1.對被欺凌者的危害
校園欺凌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來自于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身體損傷。依據欺凌者所使用手段的差異,被欺凌者所面對的身體傷害也從四肢淤腫、牙齒斷裂、失明、甚至于到下身永久性癱瘓等程度不等。另外就是心理傷害。被欺凌者會在欺凌現象發(fā)生后對融入人群感到恐懼,出現極強的排他感,并長久性的處于消極、緊張與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甚至于被誘發(fā)出自殘自殺傾向[1]。在極端的心靈沖擊下,他們的精神狀況也會由此出現不安定因素。有些受害者會產生報復心理,并對其他人造成傷害。
2.對欺凌者的危害
在欺凌現象產生后,欺凌者需要根據自己所造成傷害的嚴重程度來承擔相應的學校處罰或者刑事責任。但多數欺凌者并未因為接受處分而轉變思想態(tài)度,反而容易走上極端,甚至于直接加入社會上的暴力組織,以通過暴力行為來發(fā)泄自身的狂躁與不滿。這一部分人難以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只能游走于社會道德法律的邊界。
3.對學校和社會的危害
校園欺凌現象所產生的危害是極為長久的,當一所學校內部產生欺凌行為,學生就會對身邊的人群產生恐懼心理,并加深對校方以及他人的不信任感。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容易因為追求刺激而模仿欺凌者的言行,甚至于直接造成更多欺凌現象的產生。
二、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的形成。然而當下的部分家長過于追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并且采用不當的教育方式來管理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引導與心意行事,一旦孩子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部分家長就會采取極端的暴力行為來迫使孩子遵從自己的意見。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學生身體里的暴力因子也會隨之被誘發(fā)出來,甚至于直接反饋到其他人身上。另一方面,部分家長由于缺失陪伴而產生愧疚的心理,孩子無論提出什么要求他們都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滿足,而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他們也由于過于溺愛而不及時進行修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分享與相處的意義。
2.學校法律道德和心理教育環(huán)節(jié)薄弱
在當下,部分學校仍然遵循著應試性的教育理念,將一切精力與教學資源都投入到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卻忽視了對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yǎng)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導。校方領導更加重視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安排,也并未開設相應的法律以及心理課程。致使整個學校環(huán)境中并未形成相應的教學氛圍。
3.司法的缺位
在目前的刑法領域,判定犯罪行為危害性的依據仍主要是生理損害程度。而實質上,某些欺凌行為給被欺凌者造成的心理傷害已經遠遠超越了身體損傷,甚至于直接影響到學生一生的成長發(fā)展。
三、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干預治理策略
1.重視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重視家庭教育的關鍵作用,并主動構建起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與照料,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以及時了解孩子的最新觀念與想法,并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引導。當欺凌現象已經產生時,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傷害別人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處罰。而當孩子面對欺凌,家長需要以足夠的耐心和關愛來引導學生走出恐懼,并積極與校方、教師聯系,商討處理措施,以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2.增強法制教育與心理疏導
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也同樣具有著關鍵的引領作用。校方需要重視法制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并適當開設相關課程、講座,以幫助學生掌握法律法規(guī)常識,對國家法律系統(tǒng)形成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并以正確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校方需要通過各種形式來構建起法制與心理教育的文化氛圍,比如舉辦法律常識問答比賽,法制社會演講比賽,邀請社會法制專家進行專業(yè)講座,在校園內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等等。除此之外,校方還應設置專門的后勤部門在學校內部進行巡視,一旦出現欺凌現象便第一時間采取治理措施,以防止事態(tài)擴大。
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確認刑事責任的唯一標準不能只是被欺凌者的鑒定傷殘等級,更要參考欺凌者的主觀惡性[2]。司法部門還應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保障學生的人權與人身安全。
總而言之,針對校園欺凌現象,家長與校方都需要提高警惕,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滲透合理的教育理念,以盡可能地避免此種情況的發(fā)生與拓展。國家也應該不斷完善法制建設,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天. 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處理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
[2]白鷺,董海霞.校園欺凌現象發(fā)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林區(qū)教學,2018(1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