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摘要】? 唐宋散文教學,常常是讓人帶著滿腹的疑惑開始的,20篇課文,一下子展現(xiàn)眼前,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有種不知所措之感。能否讓學生通過唐宋散文學習從必修的教師帶領(lǐng)學習轉(zhuǎn)移到選修的自主學習鑒賞,是唐宋散文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評價基準之一。本文旨在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的疑惑、教學措施兩方面的探討,對如何在唐宋散文課堂教學中達到高效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guān)鍵詞】? 唐宋散文教學 高效課堂 教學疑惑 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050-02
作為必修到選修的過渡,唐宋散文選修教學承擔著承前啟后的重任。《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傾向?!倍匦拗械奈难越虒W,可能僅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文言,對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有基本了解的程度,但是具體落實到知識遷移,理解文段大意上,學生還遠未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而選修恰恰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知識能力遷移的平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宋散文選修學習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決定了學生高三文言板塊復習的質(zhì)量,更決定了學生未來文言閱讀的能力。以下,將通過筆者在唐宋散文教學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解決困惑的過程來探討如何在唐宋散文教學中達到高效。
一、唐宋散文教學的疑惑
疑惑一: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
選修名為“選修”,但是翻開目錄,篇篇皆是精品。無論是借優(yōu)美的山水景色抒發(fā)憂憤心情的《小石城山記》,還是千古名篇《秋日登洪福滕王閣餞別序》,都不忍放棄,都想讓學生進入其中,一探其中的幽美。但若篇篇皆講,何為“選修”?
疑惑二:教學方式的選擇
唐宋散文選修是教師和學生從必修到選修的過渡,習慣了必修“支離破碎”的講解,進入選修,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面臨著角色調(diào)換的困惑。對教師而言,若立足高考,圍繞考點,則離不開字句的講解,可若是如此,必修和選修的區(qū)別何在?若立足人文,圍繞古文審美展開,新的問題又層出不窮,一則所教學生語文水平尚未達到這個高度,若無字詞鋪墊,這個程度的審美必然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二則審美活動的進行,需要學生親身的體驗與感悟,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通過找資料、整合資料、制作PPT、展示成果等來來真正理解其中如貶官文化、山水文化的內(nèi)涵,這所有的活動,都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付出,作為教師,是不是能夠承擔這種探索所帶來的成功或者失敗。而這對剛從必修的手把手教學中過來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他們是否愿意在課外撥出時間對這些古文專題內(nèi)容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并且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是否能夠應付隨后的成果展示,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但恰恰正是這種未知數(shù),決定了教學的成敗。
疑惑三:教學評價的選擇
如果說必修的古文教學直接對應的是高考古文的考查,那選修的課文應該面對的是更高一個層次的考核,如小論文的寫作、古文命題的辯論、演講比賽等,但是這種形式的考核與高考的形式相距甚遠,若是硬要扯上關(guān)系,在作文中也許能有所體現(xiàn),但是作文是一個綜合能力的展示,它的優(yōu)秀并不就來源于古文閱讀和古文審美的優(yōu)秀能力。這就讓教師陷入了一種教學尷尬,當把唐宋散文教學提升到了一個層次時,教師無法尋求到一個能與高考直接掛鉤的評價方式,而泛化的或與高考聯(lián)系不大的評價方法,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興趣。
二、艱難的探索
疑惑有三,但卻必須循序漸進的改變,而在我看來,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通行證,興趣來了,學生自然愿意花費更多的課余時間參與其中,也因為學習的快樂,學生對評價方式也許就不會如以往一樣功利和苛刻。而提高興趣的根本,在于教學方式的徹底變革,適當?shù)匾氪髮W和外國高中的活動法,輔以小組加分,是我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探索。過程非常艱難,途中有不滿,有應付,但是一路磕磕碰碰,也稍有成效,在這里淺談一下我的做法和體會。
第一步:教學內(nèi)容上人為地把課文內(nèi)容分成知識類和活動類。每個單元各選兩篇課文,一篇歸入知識類,一篇歸入活動類。以第四單元為例,我挑選了《秋日登洪福滕王閣餞別序》和《后赤壁賦》,由于前者是駢文,古文高考知識點不多,且又是千古奇文,無論是作者、文體還是感悟都需要學生自行參與,因此列為活動課文;后者因為與必修的《赤壁賦》構(gòu)成姊妹篇,可以對比教學,且與高考所考古文類型相近,所以列為知識課文。
第二步:教學方式的改變
1.活動類課文:教師設計專題活動。如《秋日登洪福滕王閣餞別序》是一篇寫景美文,里面運用了對偶、事典等,運散文之氣于駢偶中,讓人讀后欲罷不能,所以我設計的專題是“古文寫美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仿《秋日登洪福滕王閣餞別序》,選擇惠州的一個美景進行寫作,并配合圖片音樂展示;
2.知識類課文:
(1)方式一:上課前一天將所選課文的字詞、句式等圈劃出來,讓學生提前思考完成,第二天講課時由教師將所圈知識點完整講述,假如圈出的是“之“,則將高考中會考到的”之“的所有意項列出,并全部配以必修的例句進行講解;
(2)方式二:以課文中的知識點為載體,由學生自己整合,自己講解。如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一文中,賓語前置句和狀語后置句反復出現(xiàn),因此我讓10個小組分別整合從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賓語前置句和狀語后置句,并進行歸納整理,總結(jié)規(guī)律,最后讓兩名學生將歸納的知識點一一講解給全班同學。
兩種方式比較起來,方式一更偏向傳統(tǒng)教學,但是準備時間較短,教學效率較高,在選修教學中穿插此種方式,能夠讓學生不間斷地鞏固高考知識點;方式二屬于教學改革,準備時間較長,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進行知識整合,也要求教師在課下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指導,但只要付出的時間足夠,上課的效果會遠遠好于純粹的老師教學。因為學生是在教與學兩個過程同時學到知識,而并不如以往一般只有學這個階段,因此效果更好。
唐宋散文選修教學的探索過程,有難過,有動搖,有快樂。難過之處在于,唐宋散文的教學和學習,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未完成品,我們都在探索的過程中,因此難免有失敗,有不足,有時候活動可能會占用了學生較多的課余時間,這時候,當部分學生的埋怨進入耳朵時,當活動順利完成但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立竿見影的提高時,作為教師,心里會很委屈,也會動搖,想著是不是就干脆回歸傳統(tǒng)教學,穩(wěn)穩(wěn)當當,不功不過就算了。但是更多的時候,當我們看到經(jīng)過一番努力,學生展示出我們平常沒有發(fā)現(xiàn)的能力,交給我們一份份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作業(yè),并且在展示過程中有歡笑,有淚水,有驚喜時,當我們看到他們在周記中說他們因為這些活動感覺高中有了更溫暖的回憶時,我們又感覺到了為人師的幸福與滿足,作為語文教師,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無處不在的魅力時,不正是我們的天職嗎?因此,也許這段探索的路并不好走,但是只要學生愿意,作為老師,我們也愿意陪著他們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