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山
摘要:小學科學課貼近于生活,一些書本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也都經(jīng)歷過,所以學生對于科學課的興趣十分濃厚。在新科學課程理念下,小學科學課程愈來愈強調(diào)實踐與動手能力,課外實踐探究活動成為小學科學課程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然而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及現(xiàn)實中大眾對科學學科的重要性認識度不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只注重課堂教學,而忽視了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開展。在課外實踐探究活動開展時,又往往沒有側(cè)重點,不注重方法,因此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如何克服小學科學課外實踐探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高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實效性,是值得小學科學教師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課外實踐活動;思考
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是一門注重探究活動的課程,探究活動幾乎貫穿在小學科學的每一節(jié)課。教師注重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卻忽略了課堂外的實踐探究活動,這就造成了很多小學生成為理論上的強者,卻是動手實踐的弱者,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相關敘述,以期借鑒。
制約課外實踐活動的因素
教學時間緊張,探究活動缺乏趣味性 教學時間緊張是很多學科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對于科學課程來說表現(xiàn)的更加明顯。一些探究活動需要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才可以達成目標,短短的40分鐘要完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探究活動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五年級(上冊)有“種子發(fā)芽實驗”,在課上老師只能講解一下設計種子發(fā)芽實驗的過程,并簡單地談一下控制變量法的運用,而課外則需要學生花費大約一周的時間從土壤、水分、陽光、溫度進行對比試驗的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習得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養(yǎng)。可是由于探究活動內(nèi)容枯燥乏味,很多學生并不會主動做這項實驗,而是利用課本中附表中的內(nèi)容直接進行作答,像這種缺乏動手環(huán)節(jié)的“課外實踐活動”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課程連續(xù)性強,探究過程缺少指導和監(jiān)督 科學課的連續(xù)性強,每一單元中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針對某一領域的科學知識進行探究學習。而一些課外探究活動要比課堂上的科學知識學習本身還重要,這就使探究實踐從課堂之上延伸到了課堂之外,于是需要學生某段時間內(nèi)持續(xù)關注同一個問題,及時地對自己觀察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并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實驗的結(jié)論。
例如,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中“月相變化”一課,要求學生在半個月時間內(nèi)每天觀察、記錄月相的變化,并對月相的規(guī)律進行總結(jié)分析,繼而對下半月的月相規(guī)律進行預判。這個連續(xù)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讓他們經(jīng)過比較長時間的探索研究,才能培養(yǎng)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研究問題。但教師的精力有限,重視程度不夠,對探究過程往往缺乏指導與監(jiān)督,這就造成課外實踐活動時斷時續(xù),甚至半途而廢,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選材脫離學生實際,實踐探究難以落到實處 在進行課外實踐活動之前要準備試驗所需的材料,有些材料很容易獲得,而有一些材料的獲取難度太大,只有極小部分學生可以完成。
比如,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動物的卵”一課,要求學生觀察青蛙和小雞的孵化過程,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卵的孵化過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地理氣候條件相差懸殊。首先,滿足孵化條件的卵的獲得對于學生來講困難極大,必須要家長的配合才能夠完成。其次,卵的孵化條件復雜,雞蛋的孵化就需要準備恒溫箱等設備,對環(huán)境、衛(wèi)生、防疫的要求很高,對四年級學生來講這個實踐探究的材料獲得不容易,過程的管理也很困難。這樣的實踐探究活動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離,實施難度太大,因此常常只停留在教師口頭布置,學生無法落實探究活動。
改善課外實踐活動的措施
巧妙設計,增強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趣味性 游戲教學法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深受學生喜愛,一直是教師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高效手段。
在科學教學中適當開展游戲活動,利用游戲教學法開展課外實踐探究活動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和實際,設計各種有趣的科學小游戲,并將競賽、激勵手段糅合在科學游戲中,既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又能將教學實踐落到實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
但在實際運用中,教師一定要掌握原則,把握分寸,發(fā)揮教學智慧,讓實踐探究活動活潑而不失嚴謹,將落實教學目標放在首位,而不是為了開展游戲教學而游戲。如果采用游戲教學法,將知識設計成小游戲,讓學生分角色用擬人化手法描述各種礦物的特點,就會將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加強監(jiān)督,落實學生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主體性 學生是課外探究活動的主體,由于學習時間緊,一些課程又具有連續(xù)性,小學生們的自制能力差,難以把精力長時間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經(jīng)常應付了事或半途而廢,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同時,還要在課下的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對于學生進行的課外探究活動要定期的進行考核,檢查學生實際的掌握情況,對實踐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提出建議與指導。對小組的幾名成員要進行分工,從資料的記錄到材料的保管都要落實到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這個小集體中發(fā)揮自己的能量,加強他們的參與感,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科學知識熱情。
最后,老師要對各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jié),找出各個組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每個組中獨自存在的問題。對于共性問題老師可以在課堂之上集中進行講解,對于各個組獨自的問題可以在課下分批的對學生們進行講解,幫助他們改進方法、掌握知識。
資源共享,提高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 小學科學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需要材料的支持才能繼續(xù)進行,學生獲取實驗材料的能力有限,只有在取得學生家長配合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材料共享才可能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實踐探究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
再拿“動物的卵”這一課來說,在課外實踐探究活動前,就要求學生分小組提前準備新鮮雞蛋、孵化箱、保溫燈、溫度計等工具。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依舊有許多的學生不能做到提前準備,理由五花八門,有的說家里沒有新鮮雞蛋,有的說家里沒有保溫燈等。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們進行分組,讓每一位同學動員家長合作,準備自己易得的物品,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帶一些給沒有的同學,培養(yǎng)他們奉獻的精神,并使實驗能夠正常進行。如果實在無法保證全體同學參與,也可以將實驗材料在各組輪流使用,雖然不能同時完成探究活動,但是可以保證大部分學生經(jīng)歷探究過程,獲得成功體驗。
結(jié)束語
小學的科學課外實踐探究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建立、理解科學概念,還能促進學生關注科學知識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探究過程中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實驗器材,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對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之余,積極有效地開展豐富的課外實踐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本文系寧德市“十三五”基礎教育科研立項課題(第一期)“小學科學課外活動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研究”(課題編號04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殷電.關于小學科學課外實踐探究活動的幾點思考[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12).
[2]么志剛.淺論小學科學課外探究活動的實踐[J].未來英才,2016(14).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