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在任何課程的教學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自新課程理念被提出以后,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們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成了教育者們關心的首要問題,而課堂提問作為構成歷史課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更是受到了眾人的矚目。筆者身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在文中探討了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的有效課堂提問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策略
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具體問題時,應當秉承實事求是和尊重學生課堂地位的理念,努力讓每一個問題落到實處,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提問,同時也要保證問題的全面性和層次性,以便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歷史知識體系,形成系統的認知。
一、 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一) 以思維導圖的模式進行提問,串聯教學重點
在為學生準備歷史課堂提問問題時,教師可以用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學內容為中心,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側重點不同、角度多樣的問題,用箭頭指示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清晰的探究思路。在思維導圖的指引下,初中學生先是對于所學知識的大概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如,秦漢時期的各種歷史事件名稱、發(fā)生時間、涉及的主要人物等;然后在思考不同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秦漢階段各個重大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導火索、與其他重大事件之間的聯系、該事件的深遠意義等形成明確的認知,還會調動以前所學知識來解釋當前問題的前因后果,在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同時不斷豐富個人的歷史知識,凸顯課堂提問的成效。
(二) 以生動的情境為課堂提問做鋪墊,發(fā)展學生的綜合思維
情境教學法是現代教育改革的優(yōu)秀產物,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合理、生動的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問氛圍,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探究興趣,更好地調動他們的歷史綜合思維。如,歷史老師可以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們播放反映“三國鼎立”時期的電影或電視劇,讓學生在直觀的畫面中獲取和整合三國階段的歷史信息,然后用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來提問他們,引導其將電影或電視劇的情節(jié)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之后再去深入思考。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們更能真切體會歷史事件的內涵,主動發(fā)散思維去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在探究問題的同時不斷提高個人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 將歷史問題與其他學科內容結合起來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歷史學科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在課堂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學過的其他學科知識來進行提問,以便讓學生將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學《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時,歷史教師可以用語文學科中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來提問學生,讓他們思考詩人所寫詩句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之間的關系,并討論詩句中反映的現象和歷史教材中哪一部分知識是相吻合的。隨著所學知識的增多,初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一個綜合的學科知識框架,將歷史、文學等完美結合到一起,不斷促進個人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四) 用分層的方式提問學生,保證課堂面向全體學生
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是有一定差異的,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時,可以用分層教學的方式設計問題,確保所提問題能夠面向所有學生,讓學生從課堂中收獲積極的體驗。如,學習《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部分知識時,初中歷史教師可以用基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困生思考,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和成就感;面對中等學生時,老師要鼓勵他們對稍難于基礎知識的問題進行推理和分析,并適當給予啟發(fā)和引導;面對優(yōu)等學生,歷史教師就可以提問一些比較復雜和有深意的問題,讓學生聯系學過的所有知識,轉動大腦尋找解題突破點。
二、 在歷史課堂上提問時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 問題應當難易適中
在歷史課堂上,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太簡單,那么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就會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其中去感受歷史的意義;如果問題過難,學生們則會對歷史學科產生一種“可望不可即”的認知,不愿意投入精力去挖掘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诖?,新課程理念要求初中歷史展現給學生的問題應當符合中學生的心智特點和接受能力,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而是應該圍繞教學內容選擇一些大部分學生都能經過思考答出來的問題,保證教學重點和課堂提問能夠和諧共處,使課堂提問真正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
(二) 問題要簡潔、明確、有針對性
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提問學生時要注意問題的簡潔性和明確性,還要盡量讓自己的提問語言更加準確和清晰,首先讓學生聽懂,然后再根據問題的核心去研究和思考。在提問時,教師也要保證問題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和側重點,能夠讓學生理解問題的主要針對方面。
(三) 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
課堂提問的重點不是提問的過程,而是學生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如果在課堂中學生能夠思考的時間特別少或者沒有時間思考,那么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就成了教學活動中的累贅,根本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標。一般來講,歷史教師每提問一個問題,至少要為學生預留半分鐘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聽題、確定答題范圍和組織答案,不斷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讓學生主動配合教師來推動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 結論
總的來說,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進步的一種必然事件,也是以人為本精神在教育行業(yè)的推廣和生動體現。在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學習和創(chuàng)新,在追求高效課堂的同時,從提高課堂提問質量入手,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面在正確的引導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實現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踐行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覃章貴.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的課堂提問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2).
[2]張姝.初中歷史課堂高效提問生成及運用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17(63).
[3]賈昌秀,于飛.初中歷史課堂提問原則與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8).
[4]黃春花.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18(9).
作者簡介:董茂玉,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