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海南實行新高考,就學校而言,走班教學要更關心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就老師而言,課堂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要以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為目的。
關鍵詞:新高考;新教學模式;以人為本;課堂改革
歷史知識本身是充滿智慧的,但刻板的講述,機械的接受的課堂,讓絢爛多彩的歷史完全失去了美感。老師的“一言堂”讓學生心生厭惡,不想聽、不愛聽。教學模式上我校依據(jù)校情實行“6+1”高效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對課本基本知識的掌握,學習效果高效,卻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如何在課堂之外探索一種模式,彌補這種缺陷,把學生的特長應用于歷史教學,教學中我做了大膽嘗試。
策劃方案一:歷史思維導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作品征集賽;方案二:針對岳麓版歷史必修2的第12課《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要求學生按照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掌握程度,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通過繪畫的形式辦一次“服裝展”。兩個方案激發(fā)了學生動手創(chuàng)作的激情,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凸顯,也讓老師深受啟發(fā),教學也要想辦法“投其所好”,引發(fā)共鳴,教學效果會更高效。方案三:有些孩子寫作能力強,針對岳麓版歷史必修2的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我要求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用美文的形式,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一篇介紹中國交通的散文。方案三范例如下,這是學習小組的學習成果片段之一:
交通工具的演變
魯迅先生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目前人類的足跡可以說是遍布世界,除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類最原始,最簡單的交通工具?就是我們戲稱的11路,有了他,原始人類可以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以及追捕獵物。在茹毛飲血的時代,一雙善于奔跑的腳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當然了,這也僅局限于遠古時代。因為若干年后,它就被替代了,它的名字叫馬。
一馬平川,馳騁天下
原始人類會把捕獲的獵物加以訓活,就能為自己所用,其中也包括馬,馬俊逸的外表和極高的使用價值讓它成為交通工具的不二之選,在光滑的馬背上顛簸很容易掉下來,于是馬鞍與馬鐙出現(xiàn)了。有了這些東西,人們的足跡留在了各個地方,絲綢之路可謂代表性的一環(huán),絲綢之路始于漢朝,它連接了中國同西域的經濟文化??梢哉f,沒有絲綢之路,世界的進步慢上幾個世紀也說不定。
直掛云帆,長風破浪
就在絲綢之路朝氣蓬勃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在悄然興起,歸功于一個古老的工具,船。人類造船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三國時期,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時,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便又多了一點,西方國家開辟新航路時,船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輪機器,風馳電掣
這或許是變革意義重大的之一,人類第一次在生產領域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大功率的機器驅趕著人們在交通工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便捷高效的內燃機引發(fā)了汽車浪潮,載著人們向未來行進。
仰望天空,渴望飛翔
自從交通工具家族擴充后,海上,地上都有人們智慧的結晶。唯獨天空還是未知的。人們從未放棄探索,古有萬戶,近有萊特兄弟。人們終于可以與鳥兒齊飛,與藍天共舞。
星際穿越,不是夢想
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每當人們仰望天空,浮想聯(lián)翩時,阿姆斯特朗將自己的足跡踏在月球上之后,太空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探索太空已不再是幻想,科學的力量正篤志前行。
回顧過往,人類的交通工具在不斷進步,認知也在不斷改變;嬰兒時期,世界是一間房子;幼兒時期,世界是一個院子;等長大了,世界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星球。這是科技文化歷史等元素全方位發(fā)展的結果?;蛟S有一天你掃過一顆星辰,我曾經來過這里。
老師點評:歷史小論文《古今交通工具的演變》通過五個方面細膩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人類交通工具的變化,文筆細膩,情感真摯,充滿自豪。對《中國近現(xiàn)代生活的變遷》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理解透徹,活學活用,把死板的過往,清晰明快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再配上自制的課件,讓人感覺到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物是人非,時代變化之快,科技進展之速。
自我感悟:通過寫作,細碎的歷史知識匯聚成涓涓溪流,優(yōu)美的文字陶冶了我們的性情,加深學生對人類文明的認識的同時,也增添了對歷史學科濃濃的興趣。歷史知識豐富多彩,偶爾讓學生穿越穿越,感受不一樣的場景,宣泄一下自己的情懷,會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動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教,學生也可以這樣學。感受到教學的擔子更重,孩子們原來可以這樣優(yōu)秀。
自我激勵:通過這次活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的身上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老師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過去,我們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聽話的就是好的,不聽話的就是差的,習慣性唯“分數(shù)論”,以高分低分給學生貼上標簽。其實我們一直所謂的差生只不過是學習方面有點困難而已,可是學習上能力的不足不代表他(她)在其他方面就不如人,作為老師不能輕易地對他們開棺定論,要多想辦法。
通過這次大膽嘗試,給老師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一技之長,提供了機會。有些孩子思維敏捷,思路清晰,善于表達;有些孩子,內斂害羞,不愛自我展現(xiàn);有些孩子頭腦靈活、對知識領悟能力強,但比較懶散,把知識點落實不到紙上。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是嘴上說說而已,應該落實在平時的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盡可能每節(jié)課都要仔細觀察,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現(xiàn)特長,給他們創(chuàng)造擺脫自卑的機會,讓他們心里陽光燦爛?,F(xiàn)實生活的許多例子都告訴我們,不一定學習好的孩子就能成才,那些有較強社會實踐能力的人也是可塑之才,老師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尊重孩子的長處,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一個孩子的失敗對一個教師來說只是幾十分之一的失敗,但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課堂改革是一道永遠求解的未知方程,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與新課程改革同步,改變歷史教學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處處凸顯人性化,無論課程重構、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課后檢測題的選擇,都強調把學習者置于中心位置,課堂模式更要關注學科思想、學科品質、學科能力培養(yǎng),要學會在學生的心靈播下理想信念的種子。
參考文獻:
[1]2017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
[2]歷史教育:淺析“以人為本”的教學思路.
[3]丁會萍,孫曉輝.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作者簡介:
張亞莉,海南省澄邁縣,澄邁思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