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
【內容摘要】開展數學閱讀,使學生能夠多獲取數學知識、培養(yǎng)數學思維的途徑,既有被動的“聽”,又有主動的“閱”,筆者立足于教學實際,客觀地分析了的目前高中生數學閱讀在認知與策略方面的現(xiàn)狀,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閱讀,帶著問題品讀教材,開展拓展閱讀活動,建立評價體系及閱讀指導課等方面支招,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言? 數學閱讀? 策略? 數學素養(yǎng)
怎么進行有效的數學閱讀呢?因為數學是一門語言學科,所以其閱讀的技巧和方法與語文、英語閱讀有共同之處,數學閱讀也需要泛讀、精度、速讀、跳讀、再讀……但是數學學科又有自身的它特點,有別于“文史科”學科的閱讀,因而數學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就不近相同,下面結合教學實踐,提供一些閱讀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數學閱讀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表述簡潔、隱蔽與抽象性,學生在閱讀教材中,往往感覺課本內容的“明知故問”,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可以帶領學生“順暢”的閱讀,體會數學表述內容的合理性。比如,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第四章第1節(jié),教材給出實例分析:
例1:判斷方程x2-x-6=0解的存在。解法中,先考查函數f(x)=x2-x-6,其函數圖像,容易看出,f(0)=-6<0,f(4)=6>0,f(-4)=14>0,由于函數f(x)的圖像是連續(xù)曲線,在點B(0,-6)與點C(4,6)之間的那部分曲線穿過x軸,即在區(qū)間(0,4)內至少有一點x1,使f(x1)=0,同理,在區(qū)間(-4,0)使得f(x2)=0,從而得到方程x2-x-6=0的兩個解x1,x2,學生提出疑問:我們已經學過方程x2-x-6=0的求根公式,課本為什么“舍近求遠”?
在教學中,如果設計下面教學情境:給出簡介方程求解的數學史知識:“一次、二次方程很容易求解,對于三次,四次方程在16世紀,數學家才推出了一般的根式解法,但是直到19世紀,阿貝爾、伽羅瓦等數學家才發(fā)現(xiàn),其實高于四次以及含有指數、對數形式的方程,沒有根式解法?!?/p>
配圖后,用微課的形式進行簡介,對于教材上的引例學生會直觀理解設置的合理性,這也和馬上要學習知識利用函數的性質求方程的根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先解決“利用函數性質判斷方程解的存在”的問題。
二、帶著問題品讀教材
我們常常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因為數學是一門思維性的學科,思維是靠“問題”來激活的,同樣“問題”是數學閱讀的血液,不帶著問題閱讀,你的閱讀將是沒有血脈的僵尸,體現(xiàn)不出數學味兒。
這里不妨以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中的“函數”的第一節(jié)《生活中的變量關系》,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形成兩個變量的因果對于關系,也就是說學生可以順利地發(fā)現(xiàn)兩個變量及其唯一的對應關系。閱讀課本上“實例分析”中的1,2,共同研討“實例分析”中的3,請指出哪些兩個變量具有依賴關系,哪兩個變量具有函數關系?結合上述具體實例運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方法,得到結論:并非有依賴關系的兩個變量都有函數關系。只有滿足對于其中一個變量的每一個值,另一個變量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之對應時,才稱它們之間有函數關系。
學生初步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與函數關系的認識,進一步分析教材敘述儲油罐問題,通過組織學生活動,進行討論,老師呈現(xiàn)以下問題:
(1)還有哪些常量?哪些變量?
(2)哪些依賴關系是函數關系?哪些不是?
由教師主持,各組代表匯報,得到結果:
(1)常量由圓柱底面積、油罐容積、油的密度等;變量有油的體積、圓柱底面上的弓形面積等。
(2)儲油量是圓柱底面上弓形面積的函數,油的體積不是油面寬度的函數。
學生帶著問題,品讀實例分析,分組討論,培養(yǎng)閱讀數學的能力的同時,突破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與重點,區(qū)別生活中的變量間依賴關系與函數關系。在教學中,帶著問題品讀教材,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述問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三、課后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
課后閱讀是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與概括,起到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的作用,讓學生養(yǎng)成不讀懂學習內容,就不動筆計算的好習慣,在班級內營造數學閱讀的氛圍,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四、運用互譯法,相互轉換
數學的概括抽象性是數學閱讀的一大障礙,因而在刻畫一個數學對象時,往往會從三個角度去描述,即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因而閱讀時,要經常對文本的數學語言進行相互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