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相關調查顯示,將奧爾夫節(jié)奏教學模式合理融入小學的低段音樂中,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還有助于低段學生樂感與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從而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主要探討了“奧爾夫在低段音樂教學課程中的實施”,現(xiàn)作如下闡述。
關鍵詞:低段音樂教學;奧爾夫教學法;樂感;節(jié)奏感;創(chuàng)造能力
愛玩、活潑、好動等是小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且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與探索心理[1]。其中,玩游戲是每個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情,而如何促使學生在游戲中對音樂進行學習,還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個體特征與個體差異進行教學,并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合理融入奧爾夫的節(jié)奏教學模式,從而才能輕松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在“敲打”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
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要求是“每節(jié)課都是做游戲”。但在這,“游戲”并非是讓學生單純地去玩,而是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去玩。同時,在音樂教學中,游戲的設計都應該是有音樂特性的,是與音樂相關知識相互結合起來的。在人音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可愛的動物中,分別有《動物說話》《快樂的小熊貓》《袋鼠》和《詠鵝》四課。小學生天性喜愛小動物,模仿動物的叫聲和動作,更是學生十分喜愛的嬉戲方式。例如初聽《袋鼠》時,可以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樂曲中模仿袋鼠有規(guī)律地向前蹦跳的聲音出現(xiàn)幾次。根據(jù)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多種不同節(jié)奏的游戲,并讓學生分別來扮演可愛的小袋鼠,然后用腳進行蹦跳,從而練習學生的節(jié)奏感。再讓學生用打擊樂器來代替“dong”來表現(xiàn)袋鼠的彈跳聲。最后通過不同的打擊樂器來敲打來表現(xiàn)彈跳的幅度大小[2]。在教學《動物說話》中,教師將以兒歌朗讀或者拍擊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四分、八分音符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選擇幾種打擊樂器,并將四分音樂和八分音符進行對比觀察及練習,很快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四分音符要敲打一下,而八分音符需要敲打兩下,進而逐漸了解了×=××兩種音符的時值關系。隨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jù)這個時值關系為歌曲編配二拍子的伴奏節(jié)奏,并讓學生一邊演唱歌曲,一邊打擊樂器進行伴奏。游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教師還需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實際情況來設計,促使教學模式具有知識性、音樂性、目的性,從而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樂,并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敲打”出創(chuàng)新的音樂
奧爾夫曾經說過:“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讓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才是最重要的?!蹦7率堑於▌?chuàng)造的基礎,而長期單一的模仿只會閑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并讓學生產生依賴感與惰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做的是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加以引導,避免學生單一地進行模仿[3]。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老師,這個我不會,你教教我吧。老師這個好難,應該怎么做?”等等,這樣的聲音極容易導致創(chuàng)編活動不能順利地進行,最后教師不得不耐心地指導學生進行操作。而經過反思和分析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低段學生所接觸的東西較少,書本中提高的一系列樂器,或者一些動物都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因此,導致了他們的想象力受限,并致使其無法去模仿這些動物的叫聲與動作。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象,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與實際出發(fā),找出“本性音樂”。
三、將聲勢訓練融入音樂課堂
在聲勢中,低年級同學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一節(jié)課之前或中間,選一些聲勢讓低年級的同學做,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就會高起來。并從中學到很多和道理。如:讓學生左手勻速地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畫圈,右手上下直線拍,便會兩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牽制和干擾。這說明各自獨立活動,互相協(xié)調的雙手活動平衡能力的獲得也要經過一定的,也使學生懂得雙手活動平衡的練習,在音樂中具有重大的實際價值。無論是演奏、合唱還是合奏、重唱等活動,常會遇到聲部間多種不同比值的節(jié)奏。個人雙手操作方式與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備這種既能各自獨立,又能互相協(xié)調的能力。
四、調節(jié)課堂氛圍,靈活“掌”空課堂
有人稱,奧爾夫教學的方法其實就是將學生從教室的凳子上完全解放出來進行的教育,促使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氛圍活躍且生動的課堂。但這并不是意味著只要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奧爾夫教學法就足夠了,如果融入不合理,那么只會讓課堂變得雜亂無序,亂糟糟的一團。而低段小學生的性格十分活潑,當他們接觸到書本上的打擊樂器時,常常會忍不住動手摸一摸或者玩一玩,屆時課堂上肯定會失控,并變得嘈雜一片,繼而極容易導致學生光顧著去玩打擊樂器而忘記了學習[4]。那么,如何對音樂課堂進行控制,讓學生聽話?這就需要教師學會運用奧爾夫概念來對課堂進行控制了。
總而言之,將奧爾夫音樂合理融入低段音樂的教學中的方法有很多,如唱歌、敲打、跳舞以及聲勢等,教師要學會主動去發(fā)掘,去運用。而音樂和美術都屬于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內容,如何進行有機整合及運用,不僅需要教師去反思、探索、研究,還需要教師在一次次實踐中吸取經驗,并從中領悟,從而才能促進音樂教學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師還需在生活中積極發(fā)現(xiàn)合適的教學資源,并加以利用,促使學生在熟悉中玩,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感悟音樂。
參考文獻:
[1]丘寶玉.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運用分析[J].北方音樂,2015,35(15):121-122.
[2]宋潔,蘇麗麗.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研究[J].戲劇之家,2016(3):86-87.
[3]王文君.奧爾夫教學法在農村六年制音樂學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中的運用[J].兒童音樂,2015(10):52-55.
[4]劉清琴.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高效應用[J].時代教育,2016(16):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