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利用“插圖文”培養(yǎng)兒童語用能力的方法,通過分析“插圖文”的內(nèi)涵特質(zhì)、作用及推進策略,從而使“插圖文”真正提升兒童的語用素養(yǎng)。
【關鍵詞】插圖 “插圖文” 讀寫結合 語用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040-02
“配置插圖可使教科書具有躍出的生命,不僅成為教師當教,學生當學之書,且成為教師愛教,學生愛學之書?!盵1]插圖作為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插圖實施合理的練筆,不失為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個有益嘗試。
一、“插圖文”的內(nèi)涵特質(zhì)
所謂“插圖文”,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借助插圖、融合文本理解所展開的一種讀寫結合的方式。其內(nèi)容既可以是文本內(nèi)容的補白想象、擴充延伸,又可以緊扣插圖形象獨立創(chuàng)新成篇,目的是促進學生理解文本的同時,合理借用插圖資源實現(xiàn)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即時生成
“插圖文”篇幅短小,是教師結合閱讀文本的重難點,選取適宜讀寫結合的訓練點而產(chǎn)生的,需要學生利用當堂所學,即時生成練筆表達。“插圖文”不追求習作篇章的完整性,而是將描寫集中于插圖所展現(xiàn)的某一個方面,結合理解介入一項或幾項寫作表達的技巧,實施有針對性的練筆。
(二)理趣交融
小學語文教材中絕大部分插圖色調(diào)明快,富有童真,極具趣味,符合兒童的年齡與認知特點??梢哉f,每一幅插圖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同時,這些插圖大多都與課文主題內(nèi)容、主旨立意等密切相關,往往能反映一篇課文的重難點,可謂是寓趣于理。
(三)虛實相生
“插圖文”是打通虛與實的橋梁。兒童所見的實實在在呈現(xiàn)的插圖畫面就是“實”,而透過圖畫本身,兒童所產(chǎn)生的豐富想象外延就是“虛”。兒童在進行“插圖文”練筆時,將畫面本身與合理想象互相融合,使想象有所憑借,而畫面又得到了豐富。
二、“插圖文”對于提升兒童語用素養(yǎng)的作用
(一)圖解教材,提升文本理解
插圖是對教材文本的詮釋與補充,與文本互相配合,形成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他們對文字的理解常常需要直觀事物的輔助。適時引入插圖,就能展現(xiàn)直觀的視覺形象,使學生能通過插圖補充對語言文字理解的不足,就“可以實現(xiàn)圖文結合、以圖解文、讀文賞圖,使之相互促進,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2]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插圖文”練筆,能促成學生不斷內(nèi)化文本的語言和內(nèi)容,使思考通過練筆外顯化,同時進行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
(二)圖釋靜言,易于聚焦細節(jié)
插圖是對靜態(tài)畫面的定格,雖然只是一瞬間的場景,但其中蘊涵的細節(jié)之處豐富而深邃,更有一些是教材文本中未能一一呈現(xiàn)的。引領學生仔細觀察,既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讀圖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特寫鏡頭的反復咀嚼品味,從而關注細節(jié),并結合作者的文字敘述,圖文互相補充和理解,相互對應,真正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精妙之處。
(三)圖現(xiàn)情境,提供素材支持
課文中的插圖非常豐富,是課文的補充或延伸。這些插圖為兒童打開了一扇扇生活之窗,有助于豐富兒童的認知,增進兒童的體驗?!安鍒D文”的寫作就是將其變成可利用的創(chuàng)作資源,為學生有限的生活經(jīng)驗拓寬外延,提供豐富的素材支持。同時,借助插圖,學生能夠有效避免不合理的想象、不到位的細節(jié)選取等問題,降低練筆的難度。
三、“插圖文”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插圖文”屬于“讀寫結合”的一種形式,即在文本中練達語言,在插圖中豐富資源,圖文互補,兩者巧妙融合以促成“插圖文”的最大效益。
(一)解譯文本的語言密碼,實現(xiàn)遷移表達
教師應該抓住課本這個現(xiàn)成的也是學生最為熟悉的教學模本,遵循兒童由模仿過渡到創(chuàng)新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憑借“插圖文”這一手段,以仿寫為起點,結合續(xù)寫、評論、賞析、批注等寫作方式,引導學生解譯文本的語言密碼。這樣,學生就會對語言文字內(nèi)涵產(chǎn)生一定的“內(nèi)部輪廓”,進而學會一系列文體的遷移表達。
1.借用句式
課文是兒童學習語言表達最規(guī)范的模本,課文中隱藏著各種各樣可供兒童借鑒模仿的語言表達形式,如一些能體現(xiàn)文體特點的句式等。在“插圖文”的練筆中,教師若能善于捕捉這些彰顯寫作風格又富有代表性的、適合熟習掌握的句式,引導學生在體會句式所具有的話語功能的同時,展開仿作,遷移表達,就能有效提高學生讀圖寫文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恐龍》一文就有使用說明方法介紹恐龍種類、形態(tài)的典型句式,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選擇課文插圖中的幾種恐龍或恐龍近親,模仿課文中的表達方式,寫寫它們的外形特點,學生便能及時掌握說明方法,對說明文也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化用結構
自小學中年段開始,段落結構、篇章結構就成為了學生的學習重點。一般而言,每個重點語段都有一個核心意思,每個語句都是圍繞這個核心意思彼此相連的,這種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就形成了每個語段獨特的語言表達結構。[3]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采用了典型的“總—分”結構,總寫荷花冒出之后,又分別描摹了荷花的三種姿態(tài),但并未展開細致描寫,學生有練筆的空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單朵荷花特寫圖及整池荷花場景圖,模仿結構表達,用“插圖文”生動呈現(xiàn)荷花的不同姿態(tài)?!安鍒D文”的練筆推進,就在體會文本內(nèi)在邏輯的基礎上展開,這一內(nèi)在邏輯的強化,有助于學生建構起圖文之間的轉(zhuǎn)化途徑,從而做到巧妙化用,熟稔于心。
3.移植概念
每一篇文本的表達中都蘊涵著豐富的信息,如一些科學性強的概念、專業(yè)術語、專用名詞等。學生在寫作時,如果需要單獨查找此類科學概念,費時費力不說,運用還未必恰當。顯然,通過學習課文,學生已能在語境中對這些特殊的概念、詞語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插圖文”練筆,就能確切地移植這些名詞、概念,從而快速進入語境,內(nèi)化理解,促成表達。
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麋鹿》是一篇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的課文,文章中含有大量有關麋鹿的專有名詞,如角尖、蹄子、叉角等。該課文還配有一幅麋鹿涉水奔跑的插圖。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插圖,利用課文中關于麋鹿身體部位的名詞,具體細致地展現(xiàn)麋鹿奔跑時的姿態(tài)各異、行動輕快敏捷等。
(二)聚焦插圖形象,深入細節(jié)描寫
學生在寫作時,常有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把細節(jié)寫具體寫生動,這一現(xiàn)實困境來自于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缺乏,也源自于平時的觀察泛泛而不深入。插圖是靜態(tài)的呈現(xiàn),便于學生反復觀察聚焦,教師如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插圖文”指導,對學生的習作表達必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1.細察外貌形象
適時地抓住插圖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對其外貌特征進行深入觀察,既可以彌補學生生活觀察的不足,便于教師指導,又可憑借課文中的語言,使學生表達時有章可循,切實提升表達質(zhì)量。
如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有一段典型的外貌描寫,表現(xiàn)愛因斯坦不修邊幅的人物形象,同時,教材所配插圖為愛因斯坦在小女孩的建議下穿戴整齊的場景,但這一形象課文中卻沒有描述。此處便可介入“插圖文”練筆,讓學生仿照上文描寫外貌的順序,抓住特征的聚焦點,細致觀察,生成練筆。這樣,愛因斯坦不同的形象便在學生腦海中形成鮮明對比,并在對比中深切地感知愛因斯坦的品質(zhì)特征。
2.刻畫精神形象
體現(xiàn)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是習作時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而精神品質(zhì)往往通過典型事例來彰顯。教材中的寫人文章常輔以生動的插圖,聚焦人物在關鍵事件中的具體表現(xiàn)。緊扣人物此時的動作、神態(tài)等展開“插圖文”描摹,貫通其精神形象與外顯特征,有助于學生熟悉寫人文章的一般方法。例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船長》一文配了一幅船長殉職前巍然屹立艦橋上的人物形象插圖。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聚焦這一定格鏡頭的“插圖文”片段練筆,讓學生細致描摹能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特征的局部外貌,那么,對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領悟文本主題都有裨益。
3.擴展語境形象
有些插圖展現(xiàn)的是課文重點場景的特寫鏡頭,與課文描述的語境互為補充和延展。學生讀文識圖,入情入境地體驗文本表達,仔細地品味經(jīng)典鏡頭蘊涵的語言,能讀出課文的更深之意,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嫦娥奔月》一課中的“奔月”場景最能凸顯文章意旨,但文本著墨不多,需要學生憑借合理想象擴展奔月過程,走進嫦娥內(nèi)心。此時,教師可以適時安排奔月場景的“插圖文”練筆,讓學生從畫面的環(huán)境入手,由景及人,人景交融,使形象描寫能漫溯至課文語境深處,實現(xiàn)文本理解與習作表達的雙重提升。
(三)拓展情境空間,引發(fā)個性表達
插圖是一種情境畫,并非寫實圖。插圖的意韻并不僅限于畫面定格的瞬間,畫面外自有其無盡的延展空間。因此,它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意識,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帶來無限的可能。與文本表達不同,插圖提供的確定信息較少,對同一幅插圖,學生可以有多元化的解讀,產(chǎn)生不同的解釋與認知,這就為表現(xiàn)其個性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空間,從而引發(fā)一個又一個獨具個體經(jīng)驗的、個性鮮明的故事。
課文的每一幅插圖都蘊涵著特有的情境,但又不僅限于畫面所描繪的情境,尤其是在古詩及其插圖中,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以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示兒》一詩為例,教材插圖生動再現(xiàn)了一位兩鬢斑白的詩人形象,補充了學生對陸游的認知。畫面定格在他臥于病榻的場景,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家祭無忘告乃翁”也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留白想象。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借助插圖情境,輔以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讓學生擴寫成一篇記敘文,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的枯燥說教,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這樣,詩與畫有機地融為一體,插圖的一瞬情境便在學生腦中化為動態(tài)的畫面和細膩的語言。
當然,教材中不是所有插圖都適宜作為“插圖文”的選材,教師應該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發(fā)現(xiàn)和分辨,在遇到好的讀寫結合點時,也可以自行尋找課本外恰當?shù)膱D片來替代。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插圖資源,不斷追尋最切合學生的語文實踐,實現(xiàn)學生語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這便是“插圖文”練筆的意旨所在。
【參考文獻】
[1]宋鳳寧,宋歌.插圖與閱讀理解[J].四川心理科學,1999(220)
[2]史延虎.小學語文教學要讓“小插圖”發(fā)揮“大作用”[J].教學與管理,2015(2)
[3]黃珍珍.利用繪本在小學低年段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6
作者簡介:陳夢桔(1989— ),女,漢族,二級教師,江蘇無錫人,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學位,現(xiàn)為學校教科室干事,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優(yōu)秀吸引:兒童積極學習生活的實踐研究”的核心組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秀吸引策略。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