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整本書的閱讀,所教授的內容,應該抓住優(yōu)秀文本的整體部分,也就是說“打蛇要打七寸”,即文章的重點要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由片段到全文,由部分到整體,在關鍵處進行逐一突破,層層遞進,循循善誘。選擇優(yōu)秀讀物,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對整本書閱讀進行指導,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發(fā)展語言,鍛煉思維模式,形成豐富的體驗。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閱讀能力;閱讀特質;學生實際;文本語言特點
歷史長河中,思想迸發(fā)。從我國的“仁愛”到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以人為本”思想無不突出了“人文”二字。而語文學科的兩大基本屬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科是遠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
“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語文最基本的素養(yǎng)。如果說發(fā)揮出語文的人文性是最終目的,那么“聽說讀寫”則是最基本的工具性了。“讀寫”是“聽說”的目的,且以“聽說”為基礎,相輔相成。
因此,“讀”作為中間銜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早在1941年,葉圣陶對“讀整本的書”,作了專門論述,明確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主張。
一、把握“石頭”的品質
人們常說“好玉沒有明眼人,也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確實如此。就像賭石,一刀下去精準與否,就決定你是否“賭”成功。而對于教學而言,不是賭局,卻要有他們一樣敏銳的眼光,把握“整塊石頭”,仔細端詳,耐心揣摩。余光中老師也曾說過一句話:“當你的情人已經改名為瑪麗,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薩蠻》?”因此,確立教什么是我們“教的內容”的重點。
文本的解讀首先必須得正確。如何才是正確?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對文本的解讀并不一樣。是的,根據讀者的智力以及其他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確實會有不同的個性化感受。但是,作為教者,我們對文本的把握要具有整體性,不可有片面性。如果解讀文本時只“見樹”卻不“見林”,那么肯定是支離破碎的,解讀的只是只言片語。對整本或者整篇的文本來講,并不和諧,我們應該做到的是對整體的把握,對整本書整體目標的確定,每個文本關系的掌握以及各部分的均勻和平衡。
綜上,整本書的閱讀,所教授的內容,應該抓住優(yōu)秀文本的整體部分,也就是說“打蛇要打七寸”,即文章的重點要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由片段到全文,由部分到整體,在關鍵處進行逐一突破,層層遞進,循循善誘。
二、創(chuàng)設適合這塊“石頭”的“拋物線”
重方法策略: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做到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也依然能促進自身的發(fā)展。俗話說“授人以讀不如授人以漁”,葉圣陶也說過:“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薄笆裁词墙逃??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善教善導,主動發(fā)展?!苯處熃倘魏喂φn(不僅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上了路,他們能在繁復的事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么好的境界??!
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后暢講,印入更深。
以此課為例,學生確實是去讀了,那么效果如何?顯而易見,知識點全部講解清楚,達到教學目標,但能夠說“讀”得好嗎?這節(jié)課達到了提高閱讀能力品質的要求嗎?韓軍老師也曾上過這一課,其中一環(huán)節(jié)是:
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戰(zhàn)亂,是國難。)從哪句詩可以知道?這句詩怎么解釋?(艱難苦恨使得我的頭上滿是白發(fā)了。)
那么“苦”,你覺得是什么意思?(艱苦、痛苦。)是的,從語法上解釋的過去,老師還有一個更好的解釋,苦,是極度的意思。大家比較一下,哪個更好?(更能表現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出力,可惜——(年老多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心急如焚。)正因如此才——“繁霜鬢”。(心有余而力不足。)
從語法上面有發(fā)現些更好的道理來嗎?(動賓結構。)是的,語法結構上相互對應,詞也一一對應,“新”“苦”都為副詞。
再思考:“艱苦”僅是國家苦嗎?
生:作者個人苦,年老體弱,渾身是病,顛沛流離,怕是活不長了,有可能是在回想自己艱苦的一生。
有道理!國家與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憂國憂民又憂身……杜甫無論窮達都要兼濟天下?。?/p>
三、“拋中”之后呢
課程的性質、閱讀的特性、文體的特點、學生的實質,這四點不能分割,融為一體,更不可偏向某一方面,這四個方面使得學生的閱讀內容更為具體劃分。
六個層次的語文閱讀能力系統理論中,“伸展”是指在理解篇章表層意義的基礎上,找出隱含信息,推斷深層含義。
再比如所《草房子》中出現過這樣一句:“純凈的月光照著大河,照著油麻地小學的師生們,也照著世界上一個最英俊的少年……”“這里的最英俊的少年指的是誰?”學生們很容易一下子就想到相貌獨特的“禿鶴”。再提問“你心目中最英俊的少年還有誰?”一下子將這張“網”衍射整本書。剛剛已經說過,“閱讀”是打開語文之路的“開門石”。我認為,要想提高閱讀品質,還得將“閱讀”進行延伸。再提問:“生活中有沒有你心目中最英俊的少年呢?”由課內“伸展”到課外及生活中去。怎么去做呢?如:可以設計讀書報告單,幫助學生把握課外整本書閱讀時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M].華東大學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