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得出現(xiàn)時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存在以下現(xiàn)象:(1)課時設置不足,學生自主探究不易落實;(2)教學資源表現(xiàn)形式單一;(3)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能力差異大;(4)教師機械性重復教學,教學熱情消退。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從而論證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用中具有必要性,最后從信息技術課程特點、課堂環(huán)境、教師能力、教學方法等方面論證了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可行性。
關鍵詞:微課;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需求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翻轉(zhuǎn)課堂、MOOC等在全球的迅速走紅,特別是可汗學院的舉世成功,使得人們對短小精煉、碎片化的學習有了更多的需求,因此具有短小精悍、知識點共享、輔助教學等功能的微課也應運而生。
社會信息化、數(shù)字化高速發(fā)展,對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及信息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微課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需求分析便產(chǎn)生了積極的意義。
二、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現(xiàn)狀
在教學實踐研究及與其他信息技術教師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目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還是存在問題的,因此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了如下歸納總結(jié):
(一) 課時設置不足,學生自主探究不易落實
現(xiàn)今大部分中學的信息技術課一般為一周1課時,其中還要扣除考試、節(jié)假日、主課教師占用的時間等,一學期基本不足15課時,所以初中信息技術課的實際教學時間并不充裕。
信息技術是一門既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建構,又要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課程。教師既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傳授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然而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時間的沖突,使得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也正因為如此,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并消化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并不容易,造成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果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教學時間不足,課上教師基本采用講、演、練的教學模式,教師講演有時可能會占據(jù)大量的時間,導致課上沒有充裕的時間讓師生間進行深入的互動,生生間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進行小組協(xié)作學習、討論。在一定程度上,這使得學生的思維空間無法得到充分開放,抑制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學科在初中課程體系中屬于副科,因而增加課時很難實現(xiàn)。課時設置的不足不僅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也使得信息技術課堂較為呆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得不到充分的落實。因此信息技術課時不足這一問題亟須解決。
解決措施:耗時較少、滿足課程教學目標及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優(yōu)質(zhì)的、系統(tǒng)化的、且具有一定靈活性的教學資源是信息技術課所需要的。這類型的教學資源讓教師在課上不僅能夠極大程度地縮短講授時間,而且能夠達到教學目標,使得信息技術課上有足夠多的時間讓師生與生生間能進行有效溝通。
(二) 教學資源表現(xiàn)形式單一
信息技術學科緊跟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學科教學資源也應以最快的速度緊跟時代的腳步更新。而如今信息技術教師真正能夠使用的教學資源并不多,多為圖片、教材教輔上的相關內(nèi)容,且具有針對性的動畫視頻類的教學資源較少?,F(xiàn)有的教學資源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需求,從而導致教學枯燥無味。
解決措施:信息技術課需要動畫、視頻類的,能夠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習興趣的,并且滿足教學需求的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參與度,充分發(fā)揮教學資源的課堂作用,促進教學模式的多樣性以及豐富性。
(三) 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能力差異大
由于學生個體上存在著家庭條件、生活環(huán)境、學習基礎、興趣愛好以及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起點不齊。并且現(xiàn)在大部分初中的生源基本是劃片區(qū)進入學校,他們在小學階段接受的信息技術教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學生間的學習起點有很大差異,在理論知識或者實踐操作能力等各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差異。因而教師在課堂上既要顧及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又要顧及個體差異,這對教師教學而言是個相當大的挑戰(zhàn)。
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師生比基本上都是在1:40到1:50間,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能同時兼顧五到八名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已經(jīng)非常不錯了。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能力差異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尤其在操作課上。教師很難做到對每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一一解答,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也是分身乏術。這樣日積月累,小問題變成大問題,部分學生特別是課堂上較為羞澀的學生,就會出現(xiàn)學習跟不上節(jié)奏等問題。
解決措施:信息技術課需要能夠根據(jù)學生群體的具體情況及教學內(nèi)容開發(fā)的,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使得學生可以按需選擇資源,自定學習步調(diào)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從而縮小班級學生個體間的信息技術能力差異。
(四) 教師機械性重復教學,教學熱情消退
大部分學校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的周課時要求一般為十幾節(jié),而班周節(jié)次一般只有一到兩節(jié),這意味著多數(shù)信息技術教師任課班級基本在五個以上。也就是說,一周中,同一節(jié)課,教師需重復講授多次。在這樣的重復教學中,教師的耐心經(jīng)受著極大的考驗,教學激情逐步消退,課程安排在較后的班級的教師教學質(zhì)量明顯會大打折扣。
解決措施:信息技術課需要能夠減輕教師重復勞動,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記錄教師精彩教學過程的教學資源,來提升教師的上課效率,讓教師能夠更好地成為課堂的組織者,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三、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微課需求分析
針對上述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我們不難看出微課這一教學資源是滿足初中信息技術課程需求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應用微課輔助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性分析
微課的特點主要有:內(nèi)容短小精悍、教學目標指向性明確、應用方式靈活。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而言,微課短小精悍的內(nèi)容更符合初中生的學習認知特點,其精煉的教學內(nèi)容使其教學目標指向性更為明確。
作為學習資源而言,初中的學生對動畫類的學習資源更為感興趣。同時微課應用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上,與其他學習資源相比,更有利于學習者在這短小的時間內(nèi)保持注意力并且高效地進行知識構建,在達成微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實現(xiàn)微小的進步,進而實現(xiàn)大進步,從而促進學習者高級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微課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中,使得學習者可按需選擇學習內(nèi)容,自定學習步調(diào),通過這些碎片化的學習資源來構建自己的知識學習體系,從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縮小班級學生個體間的信息技術能力差異。因而信息技術課程急需微課這樣的學習資源。
作為教學資源而言,微課使得教學資源表現(xiàn)形式不再單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明確的教學目標滿足了教師的教學需求,其應用方式的靈活性使得教學模式更具有多樣性與豐富性,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協(xié)作學習及分層次教學等教學模式的開展。教師將其應用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同時,其準確到位的知識闡釋避免了教師課上因失誤帶來的時間浪費。微課在信息技術課堂輔助教學上,能夠有效解決課堂上重復性的學生遇到的基礎問題,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微課這樣的教學資源來有效改善教學現(xiàn)狀。
(二) 應用微課輔助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微課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不僅存在必要性,同時還存在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術課上使用微課的可行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 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性強
信息技術學科更多的是強調(diào)學生通過獲取不同的資源,自主完成知識與技能的構建。微課資源在信息技術課上大量的使用,正好符合建構主義學習這一教學理念,也為學生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提供了資源幫助。
2. 網(wǎng)絡化的課堂環(huán)境利于微課的實施
隨著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完善,大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是在網(wǎng)絡教室中進行,學生基本為人手一臺電腦,網(wǎng)絡化的教學環(huán)境為傳遞與使用微課的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臺,使用微課時,學生可以根據(jù)學習需求,自行操作控制微課視頻。
3. 信息技術教師在微課制作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
微課教學所涉及的制作PPT、錄屏、視頻后期剪輯制作以及應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等方面,這些相對其他學科教師而言,信息技術教師更具優(yōu)勢。因而,不論是制作還是使用微課,對信息教師都幾乎沒有技術屏障。
4. 微課促進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
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差異使得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生多層次且具有多樣性與片面性。微課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設計開發(fā),這樣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觀看層次較低的教學視頻,也可以通過重復觀看理解掌握知識。而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就可以選擇高層次的、復雜的任務去完成,從而實現(xiàn)異步教學,提升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
四、 總結(jié)
總而言之,微課以其精練、高效、靈活的教學特點不僅滿足了學習者的學習需要,也滿足了教學者的教學需求,適應了現(xiàn)今學習型社會的“微時代”數(shù)字化學習的新趨勢,因此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是急需“微課”這一新型教學資源來有效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化信息技術課堂結(jié)構。
參考文獻:
[1]吳曉茜.利用微課促進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途徑[J].課程教學研究,2013(7).
作者簡介:
黃玉霞,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