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對口語交際的總體目標是:具有口語日常交際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眾所周知,小學生處在說話、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說話能力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語文教材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文章,含有豐富的口語訓練內(nèi)容。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閱讀教學這個重要契機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說話能力;培養(yǎng)
一、 抓住課題練說
有的課文題目揭示了所寫事件的過程和內(nèi)容,如《赤壁之戰(zhàn)》《草船借箭》《將相和》《釣魚的啟示》等;有的課題標明了所寫的任務和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或時間,如《雪地里的小畫家》《地震中的父與子》《狼牙山五壯士》等;還有的課題,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有較含蓄深刻的語義,如《生命 生命》《學弈》《兩小兒辯日》等。像這樣富有含義的課題,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巧妙設計引語或者過渡語,精心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地震中的父與子》:①讓學生說時間、地點: ,父與子在地震中。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干什么”。 ,父與子在地震中 。啟發(fā)學生講結果,充實內(nèi)容: ,父親為了 在地震中 ,兒子在地震中 。這樣的設計,就不會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而且經(jīng)過三次不同層次的說話訓練以后,學生不但鍛煉了說話能力,還初步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
二、 提煉小標題練說
對課文內(nèi)容的復述也是訓練學生說話的重要方式之一。為了降低復述課文的難度,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小標題,激發(fā)學生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強化訓練口語表達能力。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學習完課文,讓學生按課文內(nèi)容提煉出小標題:談《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然后讓學生運用自己提煉出來的小標題按“課文先講……然后講……接著講……最后講……”的順序說一段話,再要求學生以這段話為基礎,盡可能用上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和句子等進行復述。類似這樣的課文還有很多,如《少年閏土》《將相和》《草船借箭》《晏子使楚》等,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訓練說話。
三、 在情景表演中練說
小學生表現(xiàn)欲強,精彩的表演更能激發(fā)學生說話的熱情。我們可以把閱讀和口語交際結合起來,把課文內(nèi)容通過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如《兩小兒辯日》《鄭人買履》等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學生為了演好課本劇就必須安排好角色,練習好臺詞,把課文中的語言化為自己的口頭語言,并輔之以表情、動作,有聲有色地表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有聲有色的表演中自然而然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
四、 模仿特殊句式練說
課文中有很多特殊類型的句式,比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反問句、設問句、夸張句等。模仿特殊句式練說是說話訓練中的最基本的訓練方式之一,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模仿這些特殊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就有“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边€有“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毕茸寣W生體會這種排比句式結構特點,再讓學生說說運用這種句式描寫的好處,最后讓學生選擇身邊熟悉的景物,自由地運用這種句式進行說話訓練。如此由淺入深,學生就能牢牢地掌握這種句式的特點,達到運用自如的目的。其他特殊句式也可以此類推,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文字熟練表達的說話能力。
五、 深入品味文本練說
文中的重點句,開頭、結尾也是訓練說話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品味句子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平時觀察所得和搜查到的資料進行說話訓練,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能達到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目的。就拿《荔枝》這篇課文來說吧,課文結尾有這樣一句話:“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苯o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在引導學生仔細品味作者飽滿的懷念之情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幾句作者沒有說出的話。學生在思考后,用第一人稱的表達,語言流暢,抓住重點,又聲情并茂,把作者所要表達的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描述出來。
六、 追憶親身經(jīng)歷練說
課文中有許多描寫人物內(nèi)心活動和表現(xiàn)人物感情變化的語句,我們?nèi)缒軐@些語句加以重視,引發(fā)學生將經(jīng)歷過的生活、積累的知識及思維經(jīng)驗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也是說話訓練的一種好材料?!陡F人》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她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怎么說呢?這是鬧著玩的嗎?……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忐忑不安”一詞,我伺機抓住這個詞語訓練學生說話:“同學們,說說你們在生活中碰到的讓你忐忑不安的事情,要說出時間、地點和原因。”學生通過回憶,思維異?;钴S,紛紛發(fā)言。有個同學說:“我七歲那年,有一天爸爸媽媽不在家,我?guī)图依镏箫?,結果飯有點燒糊了,心里忐忑不安?!边@種訓練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理解,而且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說真話實話的環(huán)境和機會。
七、 插上想象翅膀練說
普通心理學認為: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和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發(fā)展兒童語言和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有些課文學完之后,總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如在學完《凡卡》一課,我對學生說:“課文在凡卡熟睡并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他的夢能實現(xiàn)嗎?”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他們結合自己學習課文后的理解和當時凡卡所處的時代,展開想象,爭相給課文設計結尾:凡卡的夢并不能實現(xiàn),他醒來后被老板毒打了一頓,最后凡卡在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中悲慘地死去。這種訓練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口語表達的邏輯與思維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與發(fā)展。
作者簡介:
吳會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龍山鎮(zhèn)棠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