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課程理念給作文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作文教學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而是批判的繼承和發(fā)展,更多體現(xiàn)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以閱讀教學溝通作文教學,在豐富的課內外語文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學生在新課程作文教學中享受獨特的寫作感受。
關鍵詞:作文教學;閱讀;語文活動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其作用上看,一般來說,有其近期作用和遠期作用。近期作用指要求學生能夠按要求迅速寫好一篇文章,以獲取更高的分數(shù),從而考上更好的大學,這可能是更多學生認為的寫作文的唯一目的;遠期作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更好地記錄和傳承祖國的文化并積極地發(fā)揚光大。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必須首先弄清楚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多數(shù)老師認為上作文課,語文老師最舒服,無非就是給學生題目,指導幾句,然后監(jiān)督學生完成。但學生寫好后,語文教師批改忙上一兩個星期是常有的事。一學期下來完成了規(guī)定的作文篇數(shù),也讓學生平時寫隨筆,但忙忙碌碌之后,學生一聽到寫作文還是喊頭痛;作為語文老師的我也覺得每次這樣的批改量著實累人,講評課上許多學生只瞧了眼作文分數(shù)就將作文本擱一邊去了。長期下來,收效甚微。
近兩年的教學中,經(jīng)過對新課程的相關培訓及自己對新大綱的解讀,我開始意識到,作文課再也不能那樣上下去了。我開始反思自己以前作文教學中的得失,同時在作文教學實施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尋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開動創(chuàng)新思維去帶動學生寫作文。下面就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實施作文教學時的一些體會。
一、 興趣寫作,張揚個性
高一習作,順應興趣的同時再強化練習很重要。只有學生想寫的東西才有可能寫得好。必修一第一板塊中一篇楊子的《十八歲和其他》,談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問題。我便把這個作為新高一學生重新認識作文的開始。學完文章后,我要求每人給父母寫封信,表達近期最想和他們交流的話。學生們都以為是一般習作,只我一個人看而已,便自由發(fā)揮寫了很多真心話。而我在班主任的幫助下把他們寫的信都一一送到了他們父母手中,家長們看了孩子真誠的話語也感觸頗深,有很多都提筆寫了回信悄悄放在孩子面前。一來一往,有的兩代人之間加強了溝通和理解,有的打破了父母武斷專權的局面,有的讓倔強的孩子愿意聽母親再嘮叨幾句……這樣一來很多學生都表示,寫作原來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難以面談的交流,可以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寫作確實在生活中有用。
繼而任教“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個板塊時,我讓學生寫作一篇關于鄉(xiāng)土情結的文章,但習作文章千篇一律,多是無病呻吟,抒情空洞乏味。和幾個學生交流寫作感悟后我才知道,永恒的思鄉(xiāng)主題對于這些不離父母的城市孩子來說是其實多么的遙遠的感悟。他們從來沒有離鄉(xiāng)的經(jīng)歷,又何來對故土的眷戀情結呢。正如學生自己所說也許題為“我的電玩情結”“我的網(wǎng)絡情結”他們會寫得更好。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寫作激情,從其閱讀體驗、生活體驗出發(fā),及時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的作文題目。豐富多彩的作文題目,使得學生更有寫作興趣。也可以放手多讓學生自己擬題,選擇好的題目,全班進行習作練習。
二、 重視閱讀,潤澤文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下鍋是寫作的前提。要想學生作文中有東西可寫,有感情可發(fā),必須從語文教學的日?;顒印喿x教學入手??v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收錄的全是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文章無論從情感的真摯、思想的豐沛、文辭的華美、作者的品格修為都堪稱楷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為學生寫作注入源頭活水。教學中我盡可能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多地走進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每天進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學完《金岳霖先生》后,學生都很喜歡有意思的金先生,我便讓學生去寫自己印象深刻人,學寫記人記事散文;讀完《歸去來兮辭》后,我布置學生去閱讀陶淵明的其他詩作,并談談“我心中的陶淵明”;品完《離騷》后,學生有感而發(fā),以豐富的想象,悲憤激昂的筆調在隨筆中寫下《屈原,假如你活在今天》。學生們在大師們的美文中逐漸感受到了平凡與偉大、高尚與渺小,也在自己的習作中暢然與古今學者文人們熱情對話。
當然,僅靠語文課上的閱讀來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寫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新高一的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群文閱讀,經(jīng)典篇目的閱讀,仍然是常抓不懈的抓手,是語文教師要切實做好,養(yǎng)成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
三、 玩中學寫,悟中學作
學生要提高寫作能力,既要多讀,又要多練,這對課務繁忙的高中生來說確實很難,那么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語文活動,讓學生積累素材,豐富寫作。
(一) 課前5分鐘,作文更輕松
高一到高三的學生課前演講可以序列化。語文教師可以安排一學期的演講內容,高一從簡單的話題開始,逐漸到高二、高三增加難度。比如高一,要求圍繞“我的……”為題,首先進行一輪演講。全班布置寫作內容,收上來教師進行指導和修改,一周三次語文課剛開始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演講,學生評委打分,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后期學生可以不斷修改自己的演講稿,教師進行輔導。一輪結束后,可以進行“朗讀者”美文感悟,到高二下學期就可以進行時事評論。如此堅持,演講和寫作結合,演講稿是學生積極錘煉的作品,那么每個學生不僅有演講的機會,而且見識也廣了,素材積累也多了,思維也深刻了。
(二) 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
我在教學《雷雨》時指導學生在充分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自導自演,將節(jié)選文段排演成話劇。學生在課堂上表演,既做演員,又做觀眾;既做表演者,又做評論家,個個躍躍欲試,人人興致勃勃。條件允許的可以兩個班互相觀摩點評,在比較中進步。通過表演,學生們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體悟人物內心世界。還有的學生自己將原有劇本適當改編,加入新的臺詞與劇情,但又不違背于原著,使得表演更得心應手?!而欓T宴》《廉藺列傳》的教學,都可以讓學生將文言文自改自編成劇本。
(三) 網(wǎng)絡研習,拓寬素材
必修一“向青春舉杯”單元,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當代詩歌的欣賞能力。我利用學校機房,讓學生在網(wǎng)絡上進行搜索,對詩歌內容和作家有基本認識后再進行課堂教學。課前要求學生在舒婷的《致橡樹》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挑一篇,上網(wǎng)搜索相關資料,作摘錄,并提出問題。課后在學生的問題中匯總有效問題,進行課堂教學。個人總結教學感受:首先就學生所提問題,設置教學流程,教有所依;其次,學生個人進行信息搜集后,小組內可以取長補短,互助解決部分問題。最后,集體探究建立在學生已經(jīng)做過深入搜集信息之上,可交流的信息更多,探究得也更深入。課后推薦朦朧詩相關作家的作品,讓學生上網(wǎng)研讀,最后完成習作。
四、 時文閱讀,議出好文
高考教材關于議論文寫作指導的文章不多,供學生模仿的實例偏少,特別是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評論幾乎難以見到,而當代時文有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性,表現(xiàn)出聯(lián)系不同領域、不同人事的大氣,提出與時俱進的措施,這對學生是一種直觀可感的教學,可促使他們更深刻地寫作。
教師可以選取有影響力的報刊上的評論文章,如《雜文選刊》《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選取權威網(wǎng)站上熱點事件給學生提供閱讀時文的窗口。引導學生讀一事多議的時文,要求學生在不同的觀點中求思辨,提升思想深度,領悟批判閱讀和批判反思的價值,多元化看待問題,寫作時也會注意評價的正確、科學和公正。
以上便是我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對于作文教學的一點粗淺經(jīng)驗,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經(jīng)驗還有待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也期待能與更多同仁們探討。
參考文獻:
[1]趙吉惠.作文教學重在激活[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2).
[2]陳荔平.觀千劍而后識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1-2.
作者簡介:周立婭,江蘇省無錫市,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